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效益研究--以庆阳地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E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大气CO_2浓度变化第12页
        1.1.2 全球碳循环第12页
        1.1.3 森林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第12-13页
        1.1.4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 森林碳储量研究第13-14页
        1.2.2 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第14-19页
            1.2.2.1 碳含量第14-17页
            1.2.2.2 自然因素第17-19页
        1.2.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第19-20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3.1 含碳量确定的方法不统一第20-21页
        1.3.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整第21页
        1.3.3 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第21页
        1.3.4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碳效益估算的缺乏第21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页
        1.5.1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概况第22页
        1.5.2 甘肃省庆阳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碳效益第22页
        1.5.3 甘肃省半干旱半湿润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碳效益第22页
    1.6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4-27页
    2.1 自然区域状况第24-25页
        2.1.1 地理位置第24页
        2.1.2 气候特征第24-25页
    2.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2.2.1 样地设置第25页
        2.2.2 标准地调查第25-26页
        2.2.3 碳效益的计算第26页
    2.3 数据处理分析第26-27页
第三章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概况第27-30页
    3.1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还林树种统计分析第27页
    3.2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还林地区统计分析第27-28页
    3.3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总体分布统计第28-30页
第四章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碳密度第30-46页
    4.1 庆阳地区生态系统碳密度第30-42页
        4.1.1 研究方法第30-33页
            4.1.1.1 实验设计第30页
            4.1.1.2 标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算第30-33页
        4.1.2 研究结果第33-42页
    4.2 讨论分析第42-45页
    4.3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现状第46-64页
    5.1 庆阳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的估算第46-54页
        5.1.1 研究方法第46-50页
        5.1.2 研究结果第50-54页
    5.2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的估算第54-62页
        5.2.1 半干旱半湿润区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的估算第54-62页
    5.3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固碳现状的估算第62页
    5.4 讨论第62-63页
    5.5 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速率及固碳潜力第64-67页
    6.1 研究方法第64页
        6.1.1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速率第64页
        6.1.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潜力第64页
    6.2 研究结果第64-65页
        6.2.1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速率第64-65页
        6.2.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潜力第65页
    6.3 讨论第65-66页
    6.4 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67-70页
    7.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7.2 研究特色第68页
    7.3 研究建议第68-69页
    7.4 研究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饲粮对藏绵羊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