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神经再生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7-23页 |
1.1.1 Alcam | 第17页 |
1.1.2 Creb1 | 第17-18页 |
1.1.3 Gli2 | 第18页 |
1.1.4 Mid1 | 第18-19页 |
1.1.5 Nedd4l | 第19页 |
1.1.6 Nfatc2 | 第19-20页 |
1.1.7 Nrg1 | 第20-21页 |
1.1.8 Nrp1和Nrp2 | 第21-22页 |
1.1.9 Rac1 | 第22页 |
1.1.10 Runx3 | 第22-23页 |
1.1.11 Vax1 | 第23页 |
1.2 皮肤源前体细胞(SKPs)在周围神经领域的应用 | 第23-28页 |
第2章 周围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28-54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4 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的制备 | 第31页 |
2.2.5 样品RNA提取和放大、微阵列芯片杂交、芯片扫描 | 第31-32页 |
2.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页 |
2.2.7 实时定量PCR(qRT-PCR)验证 | 第32-35页 |
2.2.8 免疫组织化学验证 | 第35-36页 |
2.2.9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3 结果 | 第36-51页 |
2.3.1 坐骨神经横断后近端残端基因表达谱 | 第36-37页 |
2.3.2 基因功能分析 | 第37-38页 |
2.3.3 坐骨神经横断后免疫反应与轴突导向、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4 转录调节因子的级联调节 | 第39-40页 |
2.3.5 免疫反应和神经系统信号的经典通路富集分析 | 第40-43页 |
2.3.6 差异基因实时定量PCR验证和免疫组织化学验证 | 第43-51页 |
2.4 讨论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新型组织工程神经体外构建及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评价 | 第54-96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6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5-5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3.2.3 皮肤源前体细胞(SKPs)的分离、培养 | 第58-59页 |
3.2.4 SKPs分别向施万细胞和神经元分化培养 | 第59页 |
3.2.5 培养、分化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59-60页 |
3.2.6 新型组织工程神经的体外构建 | 第60-61页 |
3.2.7 新型组织工程神经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61页 |
3.2.8 新型组织工程神经扫描电镜样本制备 | 第61页 |
3.2.9 TEN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制备 | 第61-62页 |
3.2.10 CatWalk步态分析 | 第62-63页 |
3.2.11 神经电生理检测 | 第63页 |
3.2.12 荧光金(FG)逆行示踪检测 | 第63-64页 |
3.2.13 动物模型灌注取材 | 第64页 |
3.2.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64-65页 |
3.2.15 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 第65页 |
3.2.16 靶肌肉湿重测量 | 第65页 |
3.2.17 肌肉马松(Masson)染色 | 第65-67页 |
3.2.18 运动终板染色 | 第67页 |
3.2.1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7-68页 |
3.3 结果 | 第68-92页 |
3.3.1 SKPs、SKP-SCs和SKP-Neuron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68-73页 |
3.3.2 新型组织工程神经的体外构建 | 第73-77页 |
3.3.3 CatWalk步态分析 | 第77-78页 |
3.3.4 神经电生理检测 | 第78-81页 |
3.3.5 再生神经形态学研究 | 第81-86页 |
3.3.6 荧光金逆行示踪 | 第86-89页 |
3.3.7 再生神经靶肌肉研究 | 第89-92页 |
3.4 讨论 | 第92-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3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