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烟株打顶对根系烟碱合成的影响 | 第9页 |
1.2 打顶诱导根系烟碱生物合成的长距离信号物质 | 第9-12页 |
1.2.1 JA信号途径影响 | 第9-10页 |
1.2.2 IAA信号途径影响 | 第10页 |
1.2.3 打顶诱导根系烟碱生物合成的长距离信号物质是IAA还是JA | 第10-12页 |
1.3 转录因子 | 第12-14页 |
1.3.1 转录因子的定义 | 第12页 |
1.3.2 WRKY类转录因子 | 第12-13页 |
1.3.3 WRKY转录因子参与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调控 | 第13-14页 |
1.4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4-18页 |
1.4.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基本简介 | 第14-16页 |
1.4.2 酵母双杂交操作简述 | 第16-17页 |
1.4.3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特点及有效应用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3.1 材料、试剂 | 第19-21页 |
3.1.1 材料 | 第1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19-21页 |
3.1.2.1 实验试剂配置 | 第19-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3.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1页 |
3.2.2 基因检测 | 第21-23页 |
3.2.2.1 总RNA的提取 | 第21页 |
3.2.2.2 cDNA第一链的制备 | 第21-22页 |
3.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的表达量 | 第22-23页 |
3.2.3 烟草NtWRKY-R1基因的电子克隆 | 第23-24页 |
3.2.4 烟草NtWRKY-R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24页 |
3.2.5 pGBKT7-NtWRKY-R1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24-28页 |
3.2.5.1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24-25页 |
3.2.5.2 pGBKT7质粒的提取 | 第25页 |
3.2.5.3 双酶切PCR产物和载体pGBKT7 | 第25页 |
3.2.5.4 连接目的基因和载体 | 第25-26页 |
3.2.5.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3.2.5.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6-27页 |
3.2.5.7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 | 第27页 |
3.2.5.8 重组诱饵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27-28页 |
3.2.6 pGBKT7-NtWRKY-R1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3.2.6.1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3.2.6.2 重组质粒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3.2.7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检测 | 第28-29页 |
3.2.8 NtWRKY-R1部分删除试验 | 第29页 |
3.2.9 去除自激活功能的重组质粒pGBKT7-NtWRKY-R1的构建与鉴定 | 第29页 |
3.2.10 烟草cDNA文库的制备 | 第29页 |
3.2.11 诱饵质粒pGBKT7-NtWRKY-R1筛选cDNA文库 | 第29-30页 |
3.2.12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0-31页 |
3.2.12.1 菌落PCR检测 | 第30-31页 |
3.2.12.2 测序与分析 | 第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4.1 NtWRKY-R1在打顶伤害诱导的JA和IAA信号途径中的表达分析 | 第31-33页 |
4.1.1 烟草根尖组织总RNA提取质量检测 | 第31-32页 |
4.1.2 反转录检测 | 第32页 |
4.1.3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不同处理下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32-33页 |
4.2 烟草NtWRKY-R1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33页 |
4.3 NtWRKY-R1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4.4 pGBKT7-NtWRKY-R1诱饵质粒的构建与检测 | 第34-37页 |
4.4.1 pGBKT7-NtWRKY-R1诱饵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4.4.2 诱饵蛋白毒性及自激活检测 | 第35-36页 |
4.4.3 NtWRKY-R1的转录激活域鉴定 | 第36-37页 |
4.4.3.1 NtWRKY-R1部分删除分析 | 第36页 |
4.4.3.2 NtWRKY-R1编码区的分段克隆结果 | 第36-37页 |
4.4.3.3 NtWRKY-R1转录激活结构域鉴定结果 | 第37页 |
4.5 酵母双杂交筛选NtWRKY-R1互作蛋白质 | 第37-39页 |
4.5.1 诱饵质粒与烟草cDNA文库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37-38页 |
4.5.2 酵母双杂交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8-39页 |
4.5.3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