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以山西省S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网络道德现状及其失范表现 | 第12-13页 |
1.3.2 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3 网络道德失范形成原因 | 第14页 |
1.3.4 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 第14-16页 |
1.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4.1 涂尔干“失范”理论 | 第16页 |
1.4.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1.5.3 访谈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9-20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2.1 网络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 第20-22页 |
2.1.1 网络道德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网络道德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网络道德失范的内涵 | 第22-26页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 第26-42页 |
3.1 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与情感方面 | 第28-31页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 | 第31-38页 |
3.3.1 网络成瘾 | 第32-33页 |
3.3.2 网络语言行为 | 第33-36页 |
3.3.3 网络欺诈 | 第36-38页 |
3.3.5 网络学术侵权 | 第38页 |
3.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3.5 结论 | 第40-42页 |
3.5.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分析 | 第40页 |
3.5.2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4.1 网络本身的特性 | 第42-44页 |
4.1.1 开放性 | 第42页 |
4.1.2 虚拟性 | 第42-43页 |
4.1.3 隐匿性 | 第43-44页 |
4.2 大学生的内在原因 | 第44-45页 |
4.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1 社会矛盾对网络德育冲击 | 第45页 |
4.3.2 家庭网络德育教育的错位 | 第45-46页 |
4.3.3 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缺失 | 第46-48页 |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 第48-54页 |
5.1 主体构建:重视网络道德发展 | 第48-50页 |
5.2 法律约束:健全网络道德法规 | 第50页 |
5.3 技术支撑:进行网络技术创新 | 第50-51页 |
5.4 高校建设:加强网络德育培训 | 第51-52页 |
5.5 社会支持: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