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3.1 碳酸盐岩沉积相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2 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论文研究工作量 | 第12页 |
1.6 取得主要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4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18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 | 第18-41页 |
3.1 层序地层划分 | 第18-25页 |
3.1.1 层序地层划分思路与方案 | 第18-19页 |
3.1.2 层序划分依据 | 第19-21页 |
3.1.3 层序1(SQ1)的发育特征 | 第21-23页 |
3.1.4 层序地层对比 | 第23-25页 |
3.2 栖霞组岩相古地理 | 第25-41页 |
3.2.1 沉积相标志 | 第25-29页 |
3.2.2 沉积相类型 | 第29-31页 |
3.2.3 单井沉积相特征 | 第31-35页 |
3.2.4 连井沉积相特征 | 第35-37页 |
3.2.5 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第4章 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41-57页 |
4.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41-44页 |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44-48页 |
4.2.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4-46页 |
4.2.2 储集岩物性特征 | 第46-47页 |
4.2.3 储集层类型 | 第47-48页 |
4.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8-57页 |
4.3.1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8-49页 |
4.3.2 胶结作用 | 第49-50页 |
4.3.3 白云石化作用 | 第50-55页 |
4.3.4 溶蚀作用 | 第55-57页 |
第5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5.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 | 第57页 |
5.2 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作用 | 第57-58页 |
5.3 优势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构造运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60页 |
第6章 储层演化模式及分布预测 | 第60-65页 |
6.1 储层演化模式 | 第60-62页 |
6.2 储层分布预测 | 第62-6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