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7亚段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1 国内外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研究区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8-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9页 |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9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9-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4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12-14页 |
2.2 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14-18页 |
2.2.1 马家沟组地层特征 | 第14页 |
2.2.2 马五7亚段地层特征 | 第14-18页 |
第3章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18-34页 |
3.1 主要的沉积相类型 | 第18-20页 |
3.1.1 潮间带 | 第18-20页 |
3.1.2 潮下带灰岩洼地 | 第20页 |
3.2 沉积微相序结构类型 | 第20-23页 |
3.2.1 退积型微相序结构类型 | 第20-21页 |
3.2.2 进积型微相序结构类型 | 第21-23页 |
3.3 沉积相特征 | 第23-34页 |
3.3.1 单井纵向微相相变特征 | 第23-29页 |
3.3.2 连井横向微相相变特征 | 第29-33页 |
3.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3-34页 |
第4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34-40页 |
4.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 第34页 |
4.2 储集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4-36页 |
4.2.1 晶间孔和晶间微孔 | 第34-36页 |
4.2.2 溶孔和溶洞 | 第36页 |
4.2.3 构造缝和溶蚀缝 | 第36页 |
4.2.4 粒间(溶)孔 | 第36页 |
4.3 储层空间孔渗特征 | 第36-40页 |
第5章 成岩作用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52页 |
5.1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序列 | 第40-47页 |
5.1.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40-44页 |
5.1.2 成岩演化序列 | 第44-47页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2页 |
5.2.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第47-48页 |
5.2.2 Sr同位素特征 | 第48-49页 |
5.2.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9-50页 |
5.2.4 阴极发光特征 | 第50-52页 |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预测 | 第52-58页 |
6.1 储层主控因素 | 第52-54页 |
6.1.1 沉积相带的影响 | 第52页 |
6.1.2 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 第52-54页 |
6.2 储层分布预测 | 第54-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