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缘起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选题的目的第12页
        1.2.2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3.1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7页
        1.3.2 国外文献综述第17-18页
        1.3.3 国内外文献评价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2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3 研究方法第20-22页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第22-30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2-23页
        2.1.1 创新创业第22页
        2.1.2 培育机制第22-23页
    2.2 主要理论依据第23-25页
        2.2.1 创新创业理论第23页
        2.2.2 三螺旋理论第23-24页
        2.2.3 个性发展理论第24-25页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的基本要素第25-27页
        2.3.1 政府第25页
        2.3.2 社会第25页
        2.3.3 企业第25-26页
        2.3.4 高校第26页
        2.3.5 个人第26-27页
    2.4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的特点第27-28页
        2.4.1 系统性第27页
        2.4.2 协同性第27-28页
        2.4.3 持续性第28页
        2.4.4 效益性第28页
    2.5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的作用第28-30页
        2.5.1 创新引导第28-29页
        2.5.2 个性发展第29页
        2.5.3 终身学习第29-30页
3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现状及主要困境第30-39页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第30页
    3.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现状第30-34页
        3.2.1 政府层面第31-32页
        3.2.2 社会层面第32页
        3.2.3 企业层面第32-33页
        3.2.4 高校层面第33-34页
        3.2.5 个人层面第34页
    3.3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困境第34-39页
        3.3.1 政府层面第34-35页
        3.3.2 社会层面第35-36页
        3.3.3 企业层面第36页
        3.3.4 高校层面第36-38页
        3.3.5 个人层面第38-39页
4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经验与启示第39-55页
    4.1 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经验第39-45页
        4.1.1 政府层面第39-40页
        4.1.2 社会层面第40-42页
        4.1.3 企业层面第42页
        4.1.4 高校层面第42-44页
        4.1.5 个人层面第44-45页
    4.2 英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经验第45-50页
        4.2.1 政府层面第45-47页
        4.2.2 社会层面第47页
        4.2.3 企业层面第47-48页
        4.2.4 高校层面第48-50页
        4.2.5 个体层面第50页
    4.3 日本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经验第50-53页
        4.3.1 国家层面第50-51页
        4.3.2 社会层面第51页
        4.3.3 企业层面第51-52页
        4.3.4 高校层面第52-53页
        4.3.5 个人层面第53页
    4.4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启示第53-55页
5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系统及其机制探究第55-68页
    5.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系统探析第55-60页
        5.1.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系统的特点第55-56页
        5.1.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系统要素间相互关系第56-60页
    5.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研究第60-66页
        5.2.1 动力机制第60-63页
        5.2.2 风险控制机制第63-65页
        5.2.3 评估反馈机制第65-66页
    5.3 多主体协同培育机制运行的保障路径第66-68页
6 研究创新与展望第68-70页
    6.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8页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附录A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第77-78页
附录B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情况第78-79页
    附B1 发表论文情况第78页
    附B2 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理资本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建言效能感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管理层激励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基于客户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