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1.2.1 关于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1.2.2 关于亲职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1.2.3 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亲职教育与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1.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 1.3.1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第2章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困境分析与需求评估 | 第21-33页 | 
| 2.1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困境分析 | 第21-24页 | 
| 2.1.1 教养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亲职教育相关知识技能 | 第21页 | 
| 2.1.2 教养孩子态度不明确,缺乏科学的亲职教育培训和指导 | 第21-22页 | 
| 2.1.3 亲职教育内容缺乏特色和针对性,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 | 第22页 | 
| 2.1.4 缺乏相应的亲职教育支持服务,制度保障相对缺乏 | 第22-23页 | 
| 2.1.5 总结 | 第23-24页 | 
| 2.2 流动儿童的特征分析 | 第24页 | 
| 2.2.1 性格与行为偏差 | 第24页 | 
| 2.2.2 社会知识不足或扭曲 | 第24页 | 
| 2.3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需求评估分析 | 第24-33页 | 
| 第3章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实务过程 | 第33-48页 | 
| 3.1 小组初期 | 第33-34页 | 
| 3.1.1 小组名称 | 第33页 | 
| 3.1.2 小组组员介绍 | 第33页 | 
| 3.1.3 小组目标 | 第33页 | 
| 3.1.4 小组理念 | 第33-34页 | 
| 3.1.5 小组服务内容 | 第34页 | 
| 3.1.6 小组服务计划 | 第34页 | 
| 3.2 小组中期 | 第34-45页 | 
| 3.2.1 第一期小组活动:相见欢 | 第34-36页 | 
| 3.2.2 第二期小组活动:信任与接纳 | 第36-37页 | 
| 3.2.3 第三期小组活动:认识“孩子” | 第37-38页 | 
| 3.2.4 第四期小组活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 第38-39页 | 
| 3.2.5 第五期小组活动:认识“亲职” | 第39-40页 | 
| 3.2.6 第六期小组活动:建言献策 | 第40-44页 | 
| 3.2.7 第七期小组活动:情景模拟 | 第44页 | 
| 3.2.8 第八期小组活动:收获与成长 | 第44-45页 | 
| 3.3 小组后期-小组结果评估 | 第45-48页 | 
| 3.3.1 学习关于亲职教育相关知识的评估分析 | 第45页 | 
| 3.3.2 沟通合作方面的评估分析 | 第45-46页 | 
| 3.3.3 对于自身情绪管理方面的评估分析 | 第46页 | 
| 3.3.4 组员的反馈评估分析 | 第46页 | 
| 3.3.5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 第46-48页 |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7页 | 
| 4.1 分析与讨论 | 第48页 | 
| 4.1.1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整体状况分析 | 第48页 | 
| 4.1.2 A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各维度分析 | 第48页 | 
| 4.2 反思与建议 | 第48-57页 | 
| 4.2.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4.2.2 专业反思 | 第49-53页 | 
| 4.2.3 思考建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