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致密砂岩油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1.2.1 致密砂岩油藏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致密砂岩油藏水驱油效率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致密砂岩油藏精细描述 | 第21-46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21-22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22-28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28-31页 |
2.4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31-39页 |
2.4.1 岩石类型 | 第31-32页 |
2.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2-34页 |
2.4.3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34-39页 |
2.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征 | 第39-44页 |
2.5.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39-42页 |
2.5.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2-43页 |
2.5.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第3章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6-83页 |
3.1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6-52页 |
3.1.1 岩石学特征 | 第46-47页 |
3.1.2 物性特征 | 第47-48页 |
3.1.3 孔隙特征 | 第48-50页 |
3.1.4 喉道类型 | 第50-52页 |
3.2 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 | 第52-74页 |
3.2.1 高压压汞技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 | 第52-66页 |
3.2.2 纳米级CT扫描技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 | 第66-74页 |
3.3 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 第74-81页 |
3.3.1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实验原理概述 | 第74页 |
3.3.2 确定最佳离心力 | 第74-75页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3.3.4 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第4章 致密砂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83-100页 |
4.1 微观水驱油机理研究 | 第83-91页 |
4.1.1 单根毛管中水驱油 | 第83-85页 |
4.1.2 并联毛管中水驱油 | 第85-91页 |
4.2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 | 第91-98页 |
4.2.1 实验介绍 | 第91-92页 |
4.2.2 微观水驱油特征分析 | 第92-98页 |
4.2.3 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9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致密砂岩油藏剩余油综合分布规律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16页 |
5.1 实验介绍 | 第100页 |
5.2 单井组合模型 | 第100-106页 |
5.3 井组组合模型 | 第106-113页 |
5.4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3-114页 |
5.4.1 物性影响 | 第113页 |
5.4.2 沉积微相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4.3 驱替压力的影响 | 第114页 |
5.4.4 注入体积倍数的影响 | 第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