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中国主体功能区碳税返还效应的仿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主体功能区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碳税征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2-13页
        1.3.3 碳税返还政策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4 文献评述第14-15页
    1.4 结构安排第15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15-17页
    1.6 创新点第17-18页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第18-22页
    2.1 主体功能区的相关理论第18-19页
        2.1.1 地域分异理论第18页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18-19页
    2.2 碳税征收与返还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2.2.1 外部性理论第19-20页
        2.2.2 双重红利理论第20页
    2.3 CGE模型的理论第20-21页
        2.3.1 CGE模型的描述第20页
        2.3.2 CGE模型的应用与局限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发达国家的碳税返还制度及中国现状第22-25页
    3.1 发达国家碳税返还制度比较第22-23页
    3.2 中国碳税征收及返还制度实施现状第23-24页
        3.2.1 中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情况第23页
        3.2.2 碳税与环境税比较及碳税返还路径第23-24页
    3.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4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及其聚类分析第25-36页
    4.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政策依据及其类型第25-26页
        4.1.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政策依据第25-26页
        4.1.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第26页
    4.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路径建设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第26-28页
        4.2.1 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及路径建设第26-27页
        4.2.2 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构建第27-28页
    4.3 主体功能区的聚类划分第28-35页
        4.3.1 数据归一化处理第28-31页
        4.3.2 熵值法权重第31-32页
        4.3.3 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第32-33页
        4.3.4 基于聚类分析法划分主体功能区第33-34页
        4.3.5 三维魔方图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第34-35页
    4.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5 主体功能区碳税返还的CGE模型构建第36-45页
    5.1 CGE模型的部门划分第36-37页
    5.2 主体功能区碳税返还的CGE模型构建第37-44页
        5.2.1 生产模块第37-38页
        5.2.2 贸易模块第38-40页
        5.2.3 收支模块第40-41页
        5.2.4 CO_2排放控制模块第41-42页
        5.2.5 均衡闭合模块第42-44页
    5.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6 主体功能区碳税返还效应的CGE模型求解及其仿真评价第45-72页
    6.1 区域社会核算矩阵(SAM)的建立第45-60页
        6.1.1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来源及编制第45-46页
        6.1.2 多区域SAM的编制原理与方法第46-49页
        6.1.3 主体功能区宏观SAM构建第49-53页
        6.1.4 主体功能区微观SAM构建第53-60页
    6.2 参数估计第60-61页
        6.2.1 替代弹性参数第60页
        6.2.2 份额参数和转移参数设定第60-61页
    6.3 GAMS求解与检验第61-63页
    6.4 基于CGE模型的主体功能区碳税返还仿真效应比较第63-71页
        6.4.1 碳税返还路径设置第63-64页
        6.4.2 四种碳税返还情景下的各主体功能区的宏观经济效应比较第64-67页
        6.4.3 碳税返还对各主体功能区CO_2减排的影响第67-70页
        6.4.4 碳税返还对主体功能区部门产出的影响第70-71页
    6.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第72-77页
    7.1 研究结论第72-73页
    7.2 政策建议第73-75页
        7.2.1 完善碳税配套制度的建设,保持税收中性第74页
        7.2.2 分区域实行差异性的碳税返还政策,提高政策辨识度第74页
        7.2.3 推动高能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第74-75页
        7.2.4 税收优惠政策倾斜,改善落后地区“瓶颈”制约第75页
    7.3 研究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附录第82-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营改增政策对上海建工的财务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下一篇:财政涉企资金基金化管理研究--以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