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5-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1 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相关理论 | 第19页 |
2.1.2 税收中性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增值税会计理论 | 第20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2.3 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3 建筑行业现状及营改增相关政策简介 | 第24-30页 |
3.1 建筑业的行业特征和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1 建筑业的定义与特征 | 第24-25页 |
3.1.2 建筑业的行业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2 营改增相关政策简介 | 第28-30页 |
3.2.1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内容和进程 | 第28页 |
3.2.2 建筑业的相关营改增政策介绍 | 第28-30页 |
4 营改增政策对上海建工的财务影响分析 | 第30-46页 |
4.1 上海建工的具体经营情况 | 第30-31页 |
4.1.1 上海建工公司介绍 | 第30页 |
4.1.2 上海建工业务经营情况 | 第30-31页 |
4.1.3 上海建工纳税情况 | 第31页 |
4.2 营改增对上海建工财务数据的影响 | 第31-36页 |
4.2.1 营改增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第31-34页 |
4.2.2 营改增对绩效指标的影响 | 第34-36页 |
4.3 营改增对上海建工会计核算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1 营改增对购进材料会计核算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2 营改增对收入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 营改增对上海建工税负水平的影响 | 第38-42页 |
4.4.1 营改增对增值税的影响 | 第38-41页 |
4.4.2 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营改增对上海建工财务管理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1 营改增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 第42页 |
4.5.2 营改增对劳务分包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3 营改增对BT项目的影响 | 第43页 |
4.6 营改增对上海建工上下游子公司的影响 | 第43-46页 |
4.6.1 营改增对上游子公司的影响 | 第44页 |
4.6.2 营改增对下游子公司的影响 | 第44-46页 |
5 营改增政策后上海建工的应对措施 | 第46-52页 |
5.1 针对财务数据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46-47页 |
5.1.1 分别核算不同类型的收入 | 第46页 |
5.1.2 调整和优化现有组织架构 | 第46-47页 |
5.1.3 成立内部专业化公司 | 第47页 |
5.1.4 加强资金管理防止现金流断裂 | 第47页 |
5.2 针对会计核算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47-48页 |
5.2.1 开展营改增政策的实务学习与培训 | 第47-48页 |
5.2.2 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与时俱进 | 第48页 |
5.3 针对税负水平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48-50页 |
5.3.1 加强对采购的管理,建立合格的供应商目录 | 第48-49页 |
5.3.2 补充或明确协议内容,确保结算发票的正规性 | 第49页 |
5.3.3 运用“互联网+”方式,利用网上采购平台 | 第49-50页 |
5.4 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50页 |
5.4.1 自身谋求转型 | 第50页 |
5.4.2 加强劳务管理 | 第50页 |
5.5 针对上下游子公司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50-52页 |
5.5.1 合作空间的共享信息化 | 第50-51页 |
5.5.2 自我管理的财务信息化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1 | 第57-58页 |
附录2 | 第58-59页 |
附录3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