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煤矿开采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变形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采空区地表和路基变形规律分析 | 第16-30页 |
2.1 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16-19页 |
2.1.1 岩层破坏机理 | 第16-17页 |
2.1.2 岩层破坏类型 | 第17-18页 |
2.1.3 采场围岩应力分析 | 第18-19页 |
2.2 地表移动规律及路基破坏类型 | 第19-22页 |
2.2.1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 | 第19-20页 |
2.2.2 采空区地表移动的时间规律 | 第20-21页 |
2.2.3 地表公路路基变形破坏 | 第21-22页 |
2.3 影响地表变形因素 | 第22-24页 |
2.3.1 煤层倾角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采空区规模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开采深厚比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车辆动荷载对地表路基变形的影响 | 第24页 |
2.4 路基路面变形规律 | 第24-29页 |
2.4.1 路基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2.4.2 路基的水平变化规律 | 第25-26页 |
2.4.3 路基的竖直移动规律 | 第26-27页 |
2.4.4 路基曲率的变化规律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路基路面变形计算分析 | 第30-44页 |
3.1 .路基强度指标 | 第30-32页 |
3.1.1 土基回弹模量 | 第30-31页 |
3.1.2 地基反应模量 | 第31-32页 |
3.2 积分法计算地表变形 | 第32-37页 |
3.2.1 二维积分变换方法计算地表变形 | 第32-34页 |
3.2.2 概率积分法计算地表变形 | 第34-37页 |
3.3 路基受荷载作用变形计算 | 第37-41页 |
3.3.1 集中力作用下瞬时沉降 | 第39页 |
3.3.2 线荷载作用下瞬时沉降 | 第39页 |
3.3.3 条形荷载作用下瞬时沉降 | 第39-40页 |
3.3.4 主固结沉降的计算 | 第40-41页 |
3.4 路面受荷载作用变形计算 | 第41-43页 |
3.4.1 路面结构层受力变形 | 第41页 |
3.4.2 弹性层状路面下沉计算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软件模拟采空区地表路基路面变形 | 第44-67页 |
4.1 软件FlAC3D概述 | 第44-46页 |
4.2 FLAC3D数值模拟 | 第46-47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2.2 参数条件 | 第47页 |
4.3 煤层埋深和厚度之比对地表变形分析 | 第47-51页 |
4.3.1 竖直方向变形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水平方向变形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3.3 煤层顶板各岩层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4.4 不同煤层倾角下的地表变形分析 | 第51-53页 |
4.4.1 竖直方向变形分析 | 第51-52页 |
4.4.2 水平方向变形分析 | 第52-53页 |
4.5 不同载重对路基路面变形分析 | 第53-56页 |
4.5.1 加载范围和加载方式 | 第53-55页 |
4.5.2 路面结构位移分析 | 第55-56页 |
4.6 车辆速度对路基路面变形分析 | 第56-63页 |
4.6.1 车辆动荷载频率的施加 | 第57-60页 |
4.6.2 路面应力应变响应分析 | 第60-63页 |
4.7 路面沉降监测分析 | 第63-65页 |
4.7.1 路面监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4.7.2 路面结构位移分析 | 第64-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 | 第67-80页 |
5.1 矿区及高速公路概况 | 第67页 |
5.2 地质概况 | 第67-68页 |
5.3 含煤性 | 第68-69页 |
5.4 矿区地表下沉验算 | 第69-73页 |
5.4.1 理论计算地表变形 | 第69-70页 |
5.4.2 矿区地表变形监测分析 | 第70-72页 |
5.4.3 计算与实测沉降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5.5 治理措施 | 第73-76页 |
5.5.1 压力注浆的治理范围 | 第74-75页 |
5.5.2 注浆后位移变化量 | 第75-76页 |
5.6 地表稳定等级的划分 | 第76-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工作内容 | 第80页 |
6.2 结论 | 第80-81页 |
6.3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