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桁架装配式局部填充混凝土K型强化节点静力性能及刚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钢管相贯节点及其加强形式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普通钢管相贯节点第12-13页
        1.2.2 钢管混凝土相贯节点第13-14页
        1.2.3 其他加强形式相贯节点第14-16页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2页
第二章 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有限元模拟方法与模型验证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22-24页
        2.2.1 材料本构关系第22-23页
        2.2.2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第23页
        2.2.3 接触面处理第23-24页
        2.2.4 非线性求解处理第24页
    2.3 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验证第24-28页
    2.4 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方钢管桁架装配式局部填充混凝土K型强化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30-42页
    3.0 引言第30页
    3.1 K型节点构造形式与几何尺寸第30-34页
        3.1.1 节点设计思路与构造形式第30-32页
        3.1.2 节点几何尺寸第32-34页
    3.2 K型节点有限元建模第34-35页
        3.2.1 K型节点位移边界条件的选取第34页
        3.2.2 材料本构关系第34-35页
        3.2.3 有限元模拟中的技术方法第35页
    3.3 K型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35-40页
        3.3.1 节点极限荷载判别准则第35-36页
        3.3.2 破坏模式分析第36-37页
        3.3.3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37-38页
        3.3.4 荷载-应变曲线及局部配件设计效果分析第38-40页
    3.4 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方钢管桁架装配式局部填充混凝土K型强化节点静力性能参数分析第42-94页
    4.0 引言第42页
    4.1 两支管间隙对节点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第42-61页
        4.1.1 节点破坏模式第43-51页
        4.1.2 荷载-位移曲线第51-54页
        4.1.3 荷载-应变曲线第54-61页
    4.2 混凝土强度对节点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第61-67页
        4.2.1 有限元分析试件破坏模式第61-65页
        4.2.2 荷载-位移曲线第65-67页
    4.3 主管径厚比对节点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第67-76页
        4.3.1 有限元分析试件破坏模式第68-72页
        4.3.2 荷载-位移曲线第72-76页
    4.4 支主管管径比对节点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第76-84页
        4.4.1 有限元分析试件破坏模式第76-81页
        4.4.2 荷载-位移曲线第81-84页
    4.5 支主管长度比对节点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第84-91页
        4.5.1 有限元分析试件破坏模式第85-89页
        4.5.2 荷载-位移曲线第89-91页
    4.6 小结第91-94页
第五章 K型方钢管节点刚域模型探究第94-110页
    5.0 引言第94-95页
    5.1 刚域模型研究技术路线第95页
    5.2 节点刚度定义第95-96页
    5.3 节点刚域-刚臂的一般情况第96-99页
    5.4 K型节点刚域理论计算及数值反演第99-101页
        5.4.1 假定第99页
        5.4.2 K型节点刚域公式及理论推导第99-101页
        5.4.3 节点刚域系数计算方法第101页
    5.5 K型钢管相贯节点刚域分析及简化模型第101-109页
        5.5.1 K型钢管相贯节点刚域简化条件第101-105页
        5.5.2 新型K型节点刚域系数计算及节点简化模型第105-107页
        5.5.3 刚域模型效果应用算例第107-109页
    5.6 小结第109-110页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结论第110-111页
    展望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符号演化的木质民居装饰构件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