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两业的发展关系 | 第12-13页 |
1.2.2 两业协同发展机制 | 第13-14页 |
1.2.3 两业协同发展模式 | 第14页 |
1.2.4 两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 协同学与复合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2.3 集成场理论 | 第22-24页 |
2.3.1 两业协同集成场内涵与合成场元 | 第22-23页 |
2.3.2 制造集成体与物流集成体 | 第23-24页 |
2.3.3 集成场视角下的两业发展关系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 第25-41页 |
3.1 两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3.1.1 两业协同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1.2 两业协同集成场中集成体内部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1.3 两业协同集成场中集成体关系之间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3.2 两业协同发展的阶段 | 第28-32页 |
3.2.1 两业协同发展过程分析 | 第28-30页 |
3.2.2 两业协同发展阶段分析 | 第30-32页 |
3.3 两业协同度测算 | 第32-36页 |
3.3.1 协同度模型构建 | 第32-35页 |
3.3.2 两业协同发展的判定 | 第35-36页 |
3.4 两业协同度模型序参量指标的选取 | 第36-40页 |
3.4.1 指标选取依据 | 第36-37页 |
3.4.2 指标说明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 第41-59页 |
4.1 关中城市群两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47页 |
4.1.1 关中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4.1.2 关中城市群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1.3 关中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现状 | 第45-47页 |
4.1.4 关中城市群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4.2 关中城市群两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 第47-55页 |
4.2.1 关中城市群两业协同度计算 | 第47-53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3 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集成场视角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对策 | 第59-65页 |
5.1 两业协同集成场的集成体设计 | 第59-61页 |
5.2 两业协同集成场的基核设计 | 第61-62页 |
5.3 两业协同集成场的联接键设计 | 第62-63页 |
5.4 制造集成体与物流集成体多渠道衔接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