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地铁车站自动检票闸机配置数量 | 第11-13页 |
1.2.2 地铁车站自动检票闸机配置位置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地铁车站检票设施布设及乘客流特性分析 | 第17-34页 |
2.1 地铁车站交通设施分析 | 第17-23页 |
2.1.1 地铁车站基础设施概况 | 第17-19页 |
2.1.2 地铁车站自动检票闸机概况 | 第19-23页 |
2.2 不同客流特征地铁车站检票闸机的分布与功能 | 第23-30页 |
2.2.1 不同客流特征地铁车站闸机类型选取差异 | 第23页 |
2.2.2 不同客流特征地铁车站闸机的功能差异 | 第23-26页 |
2.2.3 不同客流特征地铁车站闸机的分布差异 | 第26-30页 |
2.3 地铁车站内部乘客流交通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2.3.1 地铁车站内部乘客运动微观特性 | 第30页 |
2.3.2 地铁车站内部乘客流交通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3 地铁检票闸机处乘客流交通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地铁车站进出站检票闸机配置数量分析与评价 | 第34-56页 |
3.1 不同时段进出站闸机客流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3.1.1 分布拟合检验法确定进站闸机客流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1.2 秩和检验法确定出站闸机客流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1.3 不同时段进站闸机客流分布差异 | 第36-37页 |
3.1.4 不同时段出站闸机客流分布差异 | 第37-38页 |
3.2 基于客流特征的检票闸机实际通行能力的确定方法 | 第38-47页 |
3.2.1 地铁车站进出闸机实际通行能力的计算 | 第38-39页 |
3.2.2 基于聚类分析法计算超高峰小时系数 | 第39-41页 |
3.2.3 基于车站分布形式的进出站闸机分方向单位时间服务能力差异 | 第41-42页 |
3.2.4 乘客选择性偏好对闸机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 进出站检票闸机排队系统评价 | 第47-51页 |
3.3.1 排队论概述 | 第47-48页 |
3.3.2 进出闸机处乘客排队系统特征 | 第48-49页 |
3.3.3 进出站闸机排队系统评价指标建立 | 第49-51页 |
3.4 进出站检票闸机配置数量模型 | 第51-54页 |
3.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1页 |
3.4.2 综合效益函数的构建 | 第51-54页 |
3.4.3 进出站检票闸机配置数量模型差异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车站检票闸机位置的优化 | 第56-71页 |
4.1 进出站乘客行进流线组织 | 第56-57页 |
4.1.1 乘客进出流线组织形式 | 第56-57页 |
4.1.2 乘客进出流线的交织 | 第57页 |
4.2 空间句法理论 | 第57-60页 |
4.2.1 空间句法理论基本内容 | 第57-58页 |
4.2.2 空间句法认知机理 | 第58-59页 |
4.2.3 空间句法理论在交通领域应用前景 | 第59-60页 |
4.3 基于凸空间与视线分析的空间句法模型 | 第60-64页 |
4.3.1 基于凸空间分割法的空间句法模型 | 第60-62页 |
4.3.2 基于视线深度分析的空间句法模型 | 第62-64页 |
4.3.3 空间句法模型参数评价解读 | 第64页 |
4.4 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检票闸机布局 | 第64-70页 |
4.4.1 基于凸空间分割法的闸机位置区域优化 | 第65-67页 |
4.4.2 基于视线深度分析的闸机位置评价 | 第67-68页 |
4.4.3 地铁车站进出闸机位置的优化评估 | 第68-69页 |
4.4.4 基于空间句法模型的闸机布设优化的基本步骤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大雁塔地铁站检票闸机配置案例分析 | 第71-95页 |
5.1 大雁塔地铁站进出站设施基本概况 | 第71-72页 |
5.2 大雁塔地铁站调查方案设计 | 第72-75页 |
5.3 进出站检票闸机配置数量优化分析 | 第75-87页 |
5.3.1 不同时段进出站检票闸机客流分布特征 | 第75-79页 |
5.3.2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大雁塔地铁站超高峰小时系数的计算 | 第79-81页 |
5.3.3 分方向进出站检票闸机实际通过能力计算 | 第81-83页 |
5.3.4 进出站检票闸机配置数量分析 | 第83-87页 |
5.4 基于空间句法的大雁塔站检票闸机布局优化 | 第87-93页 |
5.4.1 基于凸空间分割法的检票闸机位置优化布置 | 第87-89页 |
5.4.2 基于视线深度分析的检票闸机优化布局评价 | 第89-91页 |
5.4.3 大雁塔进出站检票闸机位置的评价与分析 | 第91-92页 |
5.4.4 大雁塔进出站检票闸机布局优化的评估 | 第92-93页 |
5.5 大雁塔地铁站检票闸机配置评价与建议 | 第93-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1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