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毒物学(毒理学)论文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毒素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48页
    1.1 丝网印刷电极(SPE)第16-21页
        1.1.1 SPE制备原理和流程第16-17页
        1.1.2 SPE材料第17-18页
        1.1.3 SPE基底第18-19页
        1.1.4 SPE结构体系第19-21页
        1.1.5 SPE的特点和优势第21页
    1.2 电化学发光(ECL)传感体系第21-35页
        1.2.1 ECL材料及反应机理第22-25页
        1.2.2 ECL传感器的功能化材料第25-26页
        1.2.3 常见ECL检测模式第26-33页
        1.2.4 ECL传感器的构建第33-34页
        1.2.5 ECL反应的触发与信号处理第34-35页
    1.3 基于SPE-ECL生物传感器的功能化和信号放大修饰第35-41页
        1.3.1 电极的功能化修饰第35-36页
        1.3.2 电极的信号放大修饰第36-40页
        1.3.3 电极修饰的表征方法第40-41页
    1.4 SPE-ECL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第41-45页
        1.4.1 蛋白质第41-42页
        1.4.2 核酸第42页
        1.4.3 氧化酶底物第42-43页
        1.4.4 细胞与细胞生物体第43页
        1.4.5 抗生素第43-45页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45-48页
第二章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和响应性能分析第48-6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2.1.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2.1.2 实验方法第49-5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52-62页
        2.2.1 丝网印刷电极及便携式ECL传感系统的构建第52-54页
        2.2.2 丝网印刷电极的表征分析第54-57页
        2.2.3 传感平台检测条件优化第57-60页
        2.2.4 传感器稳定性和重现性测试第60-62页
    2.3 讨论第62-66页
        2.3.1 传统ECL传感器第62-64页
        2.3.2 几种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简易便携式ECL传感设计第64-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第三章 基于标记单抗SPE-ECL传感器检测毒素研究第67-7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3.1.1 仪器与试剂第67-68页
        3.1.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3.2.1 ECL捕获探针表征第70页
        3.2.2 ECL标记探针表征第70-71页
        3.2.3 检测结果第71-77页
    3.3 讨论第77-78页
    3.4 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基于标记噬菌体展示抗体SPE-ECL传感器毒素检测方法研究第79-9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9-82页
        4.1.1 仪器与试剂第79-80页
        4.1.2 实验方法第80-8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2-90页
        4.2.1 ECL捕获探针表征第82页
        4.2.2 ECL标记探针表征第82-83页
        4.2.3 标记探针孵育时间测定第83-84页
        4.2.4 检测结果第84-90页
    4.3 讨论第90-91页
    4.4 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基于标记亲合体SPE-ECL传感器检测毒素检测方法研究第93-11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3-97页
        5.1.1 仪器与试剂第93-94页
        5.1.2 实验方法第94-9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7-108页
        5.2.1 亲合体的筛选制备第97-100页
        5.2.2 ECL标记探针表征第100-101页
        5.2.3 标记探针孵育时间测定第101-102页
        5.2.4 检测结果第102-108页
    5.3 讨论第108-110页
        5.3.1 亲合体结构特征及其制备方法第108-109页
        5.3.2 亲合体的特点和优势第109-110页
    5.4 小结第110-11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结论第111-112页
    6.2 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4-125页
主要简历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双目视觉的工程越野机器人避障策略研究
下一篇:确定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所含参数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