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 践行新课程的理念 | 第8页 |
(二) 语文有效教学的需要 | 第8页 |
(三) 小学语文课堂“满堂问”现状发人深省 | 第8-9页 |
(四) 个人兴趣之所在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什么是一个“好问题”——基于特级教师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17-24页 |
一、“好问题”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一) 问题 | 第17页 |
(二) “好问题” | 第17-18页 |
二、“好问题”的衡量标准 | 第18-24页 |
(一) 一个“好问题”具有高度整合性 | 第18-19页 |
(二) 一个“好问题”引发的思维激活程度更高 | 第19-21页 |
(三) 一个“好问题”能引起更多学生参与 | 第21页 |
(四) 一个“好问题”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节奏 | 第21-22页 |
(五) 一个“好问题”能促进课堂对话和互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问题设计现状怎样一一基于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 | 第24-35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4-29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24页 |
(二) 调查工具 | 第24-25页 |
(三) 调查数据处理 | 第25-29页 |
二、小学语文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 重内容轻语用 | 第29-30页 |
(二) 重分析轻创造 | 第30页 |
(三) 重形式轻实质 | 第30-31页 |
(四) 重预设轻生成 | 第31-32页 |
三、可能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 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晰 | 第32页 |
(二) 解读分析能力弱 | 第32-33页 |
(三) 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当 | 第33页 |
(四) 对认知思维层次的运用不理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怎样提出一个“好问题”——基于问题设计现状的思考 | 第35-50页 |
一、提有针对性的“好问题” | 第35-38页 |
(一) 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 第35-36页 |
(二) 关注教学内容 | 第36-37页 |
(三) 分析诊断学情 | 第37-38页 |
二、教师课前预设“好问题” | 第38-43页 |
(一) 设计关键的而非枝节的问题 | 第38-39页 |
(二) 设计连贯的而非杂乱的问题 | 第39-40页 |
(三) 设计开放的而非封闭的问题 | 第40-41页 |
(四) 设计延续的而非暂时的问题 | 第41-42页 |
(五) 设计清晰的而非模糊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三、教师课堂中生成“好问题” | 第43-50页 |
(一) 从学生身上发现“好问题” | 第43-46页 |
(二) 从文本中找寻“好问题” | 第46-48页 |
(三) 从教学中生成“好问题”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