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KRN4顺式调控UB3影响玉米穗行数的分子机理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语表第15-16页
1 前言第16-40页
    1.1 水稻、玉米分支系统建立的发育生物学基础第16-18页
        1.1.1 营养阶段分蘖的产生第16页
        1.1.2 生殖生长阶段花序分支的产生第16-18页
    1.2 调控水稻基部分蘖的基因第18-19页
    1.3 调控水稻穗部分支的基因第19-22页
    1.4 调控玉米基部分蘖的基因第22页
    1.5 调控玉米幼穗横向发育的基因第22-25页
    1.6 调控水稻和玉米穗分支发育的网络第25-27页
    1.7 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第27-28页
    1.8 基因间区域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第28-31页
        1.8.1 基因间区域简介第28页
        1.8.2 基因间区域的作用方式第28-29页
        1.8.3 染色质拓扑结构研究进展第29-31页
    1.9 增强子的研究进展第31-39页
        1.9.1 增强子的特征第32-33页
        1.9.2 增强子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第33-34页
        1.9.3 研究增强子元件的方法第34-36页
        1.9.4 植物中的增强子研究进展第36-39页
    1.10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39-4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0-51页
    2.1 玉米和水稻的遗传转化第40-41页
    2.2 突变体材料基因型与表型的鉴定第41页
    2.3 内源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测定第41-43页
        2.3.1 样品准备第42页
        2.3.2 细胞分裂素测定第42-43页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3页
        2.4.1 样品准备第43页
        2.4.2 qPCR第43页
    2.5 转录组测序第43-44页
        2.5.1 样品准备第43-44页
        2.5.2 测序和数据分析第44页
    2.6 凝胶阻滞迁移第44-45页
        2.6.1 原核表达-GST和-MBP融合蛋白第44-45页
        2.6.2 凝胶阻滞迁移第45页
    2.7 玉米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结合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第45-47页
        2.7.1 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第45-46页
        2.7.2 原生质体分离和转化第46页
        2.7.3 萤光素酶信号的检测第46-47页
    2.8 酵母单杂交第47-48页
        2.8.1 载体构建第47页
        2.8.2 YM4271酵母菌株的转化第47-48页
    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荧光定量分析第48-50页
        2.9.1 样品准备第48页
        2.9.2 样品的固定第48页
        2.9.3 染色质的提取和超声破碎第48-49页
        2.9.4 免疫共沉淀孵育第49页
        2.9.5 洗脱和DNA解交联第49-50页
        2.9.6 qPCR定量分析第50页
    2.10 萤光素酶互补实验(LCIASSAY)第50-51页
        2.10.1 重组载体构建第50-51页
        2.10.2 烟草叶片侵染第51页
        2.10.3 活体成像检测第5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1-83页
    3.1 UB3抑制玉米愈伤的再生第51-53页
    3.2 UB3对水稻分蘖和穗分支的效应第53-57页
        3.2.1 UB3过量表达的水稻转基因株系的表型第53-56页
        3.2.2 UB3适量表达的水稻转基因株系的表型第56页
        3.2.3 UB3水稻转基因株系中SPL基因的表达水平第56-57页
    3.3 UB3调控的靶基因第57-62页
        3.3.1 UB3过量表达的水稻转基因SAs和YPs的转录本测序第57-59页
        3.3.2 细胞分裂素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第59页
        3.3.3 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及该途径的DEGs分析第59-60页
        3.3.4 生长素的含量及该途径的DEGs分析第60-61页
        3.3.5 花序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DEGs分析第61-62页
    3.4 UB3调控水稻分蘖和穗分支的直接靶基因第62-64页
    3.5 UB3在玉米中的调控网络第64-69页
        3.5.1 ub3::mum和野生型株系幼穗中激素途径和转录因子相关的DEGs验证第64-65页
        3.5.2 ub3::mum和野生型株系幼穗中CLAVATA-WUSCHEL途径相关DEGs的验证第65-66页
        3.5.3 UB3过量表达抑制玉米株高和穗分支第66-69页
    3.6 krn4-mum1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的表型第69-71页
        3.6.1 krn4-mum1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UB3的表达水平第69-70页
        3.6.2 krn4-mum1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分支数和穗行数的改变第70-71页
    3.7 KRN4作为一个增强子增加报告基因的表达第71-72页
    3.8 KRN4结合蛋白的筛选第72-76页
        3.8.1 KRN4结合蛋白OBF1和OBF4的验证第72-74页
        3.8.2 酵母转录因子文库的筛选第74页
        3.8.3 KRN4结合蛋白的效应第74-76页
    3.9 UB2调控UB3的表达第76-81页
        3.9.1 UB2过量表达抑制株高和穗分支第76-78页
        3.9.2 玉米幼穗中UB2正调控UB3的表达第78页
        3.9.3 玉米幼穗中UB2蛋白结合在UB3的启动子和KRN4区域第78-80页
        3.9.4 UB2蛋白作用于UB3启动子和KRN4区域的效应第80-81页
    3.10 KRN4结合蛋白的互作分析第81-83页
        3.10.1 KRN4结合蛋白的萤光素酶的互补实验第81-83页
        3.10.2 KRN4结合蛋白的表达谱分析第83页
4 讨论第83-93页
    4.1 UB3调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分支的效应第83-84页
    4.2 UB3通过细胞分裂素途径调控分支系统第84-85页
    4.3 UB3调控玉米分支产生的可能的机制第85-86页
    4.4 KRN4调控基因表达的模式第86-87页
    4.5 KRN4及其结合蛋白调控UB3表达的作用模型第87-88页
    4.6 KRN4区段的增强子特征分析第88-89页
    4.7 KRN4顺式调控UB3影响玉米穗行数的分子机理第89-90页
    4.8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后期计划第90-93页
        4.8.1 UB3在玉米中的功能解析中的不足第90-91页
        4.8.2 UB3和UB2共同参与玉米穗行数发育的调控网络的建立第91页
        4.8.3 KRN4区段作用于UB3启动子区域的直接证据第91-92页
        4.8.4 KRN4结合蛋白的遗传上的证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13页
附录第113-144页
    附录1 UB3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株系植株株高和分蘖的生长速率第113-114页
    附录2 UB3过表达植株和非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统计第114-115页
    附录3 UB3适度表达植株和非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统计第115-116页
    附录4 krn4-mum1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的穗部分支表型统计第116-117页
    附录5 玉米、水稻总RNA提取(TRIZOL)第117-118页
    附录6 中量高纯度质粒提取方法第118-119页
    附录7 超声波破碎效率的检测第119-120页
    附录8 WesternBlot简明操作步骤第120-122页
    附录9 水稻和玉米中用于表达量鉴定的引物第122-126页
    附录10 RNA-seqDEG与IPA1ChIP-seq数据共同检测到的基因第126-137页
    附录11 用于凝胶阻滞迁移实验的探针引物第137-139页
    附录12 用于载体构建和突变体基因型鉴定的引物第139-142页
    附录13 用于ChIP-qPCR的引物第142-143页
    附录14 攻读学位期间已经参与发表的论文和会议摘要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氮利用效益研究
下一篇:基于自然群体及MAGIC群体关联分析解析陆地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