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大气垂直结构和热层 | 第15-18页 |
1.2 电离层概述 | 第18-20页 |
1.3 电离层-热层耦合概述 | 第20-26页 |
1.3.1 电离层对热层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2 热层对电离层的影响 | 第22-26页 |
1.4 电离层热层模式研究 | 第26-28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全球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式介绍 | 第31-43页 |
2.1 模式简介 | 第31页 |
2.2 模式基本方程 | 第31-34页 |
2.2.1 热层大气方程 | 第31-33页 |
2.2.2 电离层方程 | 第33-34页 |
2.2.3 热层-电离层耦合在模式中的处理 | 第34页 |
2.3 模式外部条件输入 | 第34-36页 |
2.3.1 太阳辐射 | 第35-36页 |
2.3.2 极区对流与粒子沉降 | 第36页 |
2.3.3 底边界潮汐波动 | 第36页 |
2.4 光化学过程 | 第36-40页 |
2.4.1 初级光电离 | 第36-38页 |
2.4.2 次级光电离 | 第38页 |
2.4.3 夜间电离 | 第38-39页 |
2.4.4 离子化学 | 第39-40页 |
2.5 数值方法 | 第40-43页 |
第三章 高精度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式构建 | 第43-51页 |
3.1 构建高精度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43-45页 |
3.1.1 CFL条件 | 第43页 |
3.1.2 傅里叶滤波及其存在问题 | 第43-45页 |
3.2 分段抛物线重构法 | 第45-47页 |
3.3 高精度模式构建和初步结果 | 第47-4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电离层赤道异常半球不对称性模拟研究 | 第51-65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1-5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4.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54-64页 |
4.3.1 中性风和热层成分设置 | 第54-55页 |
4.3.2 模拟-观测结果对比 | 第55-56页 |
4.3.3 中性风和光化学作用的相对贡献 | 第56-58页 |
4.3.4 跨赤道经向风作用 | 第58页 |
4.3.5 半球不对称性的经度变化 | 第58-6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电离层年异常现象模拟研究 | 第65-77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65-66页 |
5.2 模拟方法 | 第66-68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68-72页 |
5.3.1 基本模拟 | 第68-69页 |
5.3.2 日地距离在日间电离层年异常中的作用 | 第69-72页 |
5.4 讨论 | 第72-76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极区电离层对磁暴响应的精细结构研究 | 第77-87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77-79页 |
6.2 模拟方法 | 第79页 |
6.3 模拟结果 | 第79-82页 |
6.4 讨论 | 第82-85页 |
6.5 本章总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电离层-热层对日食响应研究 | 第87-105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87-89页 |
7.2 日全食模拟方法 | 第89-90页 |
7.3 2017年8月21日日全食简介 | 第90-91页 |
7.4 电离层-热层系统对日全食的全球响应 | 第91-97页 |
7.4.1 全球电离层-热层模拟结果 | 第91-96页 |
7.4.2 讨论 | 第96-97页 |
7.5 极区电离层的日全食响应 | 第97-104页 |
7.5.1 TIEGCM模拟和GPS观测的TEC结果 | 第97-101页 |
7.5.2 日食期间极区电离层电导率变化及讨论 | 第101-104页 |
7.6 本章总结 | 第104-10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5-107页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