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带电粒子的运动 | 第12-15页 |
1.2 极光产生的机制 | 第15-20页 |
1.3 研究极光的意义 | 第20-25页 |
1.4 极光强度分布以及极光卵外孤立极光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5 本文选题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极光的观测 | 第34-42页 |
2.1 Polar卫星和IMAGE卫星成像观测 | 第34页 |
2.2 TIMED/GUVI成像仪 | 第34-35页 |
2.3 DMSP/SSUSI成像仪和DMSP/SSJ粒子在轨实测仪 | 第35-40页 |
2.4 NOAA POES卫星粒子在轨实测仪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冬季夜侧粒子沉降总能量随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变化 | 第42-56页 |
3.1 极光随太阳和地磁活动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3.2 多个星载远紫外成像仪极光成像观测数据的融合处理 | 第44-45页 |
3.2.1 星载远紫外成像仪观测极光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44页 |
3.2.2 TIMED/GUVI和DMSP/SSUSI观测的极光能量的归一化 | 第44-45页 |
3.3 夜侧极光卵内沉降总能量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变化研究 | 第45-53页 |
3.3.1 冬季夜侧粒子沉降能量随太阳和地磁活动变化定量研究 | 第45-48页 |
3.3.2 午夜前后极光粒子沉降能量随太阳活动的变化 | 第48-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夜侧极光分布随太阳和地磁活动变化的规律研究 | 第56-70页 |
4.1 极光随季节、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 第56-58页 |
4.2 DMSP F16/SSUSI的极光成像数据分析方法 | 第58页 |
4.3 夜侧粒子沉降分析结果 | 第58-64页 |
4.3.1 夜侧极光能量在不同季节受太阳辐射和地磁活动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2 午夜前和午夜后极光相对强弱的定量分析 | 第62-64页 |
4.4 不同季节太阳与地磁活动影响粒子沉降能量的物理机制讨论 | 第64-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太阳风动压增强导致的孤立极光 | 第70-90页 |
5.1 极光卵外孤立极光弧研究历史 | 第70-75页 |
5.2 孤立极光的卫星观测结果 | 第75-83页 |
5.2.1 孤立极光的卫星观测结果 | 第75-77页 |
5.2.2 DMSP卫星观测到的孤立极光 | 第77-80页 |
5.2.3 NOAA POES卫星观测到的高能质子沉降 | 第80-83页 |
5.3 孤立极光的物理机制解释 | 第83-87页 |
5.3.1 损失锥的改变 | 第83-84页 |
5.3.2 EMIC波与环电流质子相互作用 | 第84-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90-9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0-9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