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及改进路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拟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第14-21页
    2.1 基本概念阐述第14-18页
        2.1.1 马克思主义第14-15页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15-17页
        2.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第17-18页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第18-21页
        2.2.1 夯实理论基础—经济第18-19页
        2.2.2 坚定正确道路—政治第19页
        2.2.3 指明前进方向—文化第19-21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模式第21-30页
    3.1 传播主体第21-22页
    3.2 传播客体第22-24页
    3.3 传播内容第24-26页
    3.4 传播方式第26-28页
    3.5 传播环境第28-30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第30-40页
    4.1 传播主体与客体自身仍存在问题第30-33页
        4.1.1 传播主体素质还需提升第30-31页
        4.1.2 传播客体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第31-32页
        4.1.3 传播主体与客体互动性不强第32-33页
    4.2 传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第33-35页
        4.2.1 传播内容缺乏研究致使针对性缺失第33-34页
        4.2.2 大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第34页
        4.2.3 传播内容不接地气导致大众化受限第34-35页
    4.3 传播方式单一且监管不到位第35-37页
        4.3.1 传播方式缺乏创新第35-36页
        4.3.2 传播方式的针对性还需加强第36页
        4.3.3 传播方式管控力度不足第36-37页
    4.4 传播的宏观环境不理想第37-40页
        4.4.1 社会转型产生的挑战第37-38页
        4.4.2 全球化产生的影响第38-40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改进路径第40-56页
    5.1 建立对等双向的传播关系第40-43页
        5.1.1 培育高素质传播主体队伍第40-41页
        5.1.2 实现传播客体自身能力的提升第41-42页
        5.1.3 实现传播主、客体间的相互转化第42-43页
    5.2 筑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根基第43-48页
        5.2.1 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创新第43-46页
        5.2.2 推进传播内容的针对性研究第46-47页
        5.2.3 增强传播内容的大众化解读第47-48页
    5.3 加快完善传播方式管理第48-52页
        5.3.1 增强传播方式的创新能力第48-49页
        5.3.2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引导和管理第49-51页
        5.3.3 实现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第51-52页
    5.4 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适应能力第52-56页
        5.4.1 优化外部传播环境第52-53页
        5.4.2 建立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第53-54页
        5.4.3 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转型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
下一篇:西安市残疾人就业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