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缘由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16页
        1.4.1 选题上的创新第14页
        1.4.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14-16页
第二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第16-26页
    2.1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状况第16-18页
        2.1.1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呼唤第16-17页
        2.1.2 现实需求:理论落后于革命实践第17-18页
    2.2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8-24页
        2.2.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化思想第18-20页
        2.2.2 借鉴党的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第20-23页
        2.2.3 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第23-24页
    2.3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第24-26页
        2.3.1 浓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第24页
        2.3.2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第24-26页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及批判性审视第26-42页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第26-32页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第26-28页
        3.1.2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第28-30页
        3.1.3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第30-32页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第32-37页
        3.2.1 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第32-35页
        3.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第35-36页
        3.2.3 创造中国“新文化”第36-37页
    3.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重要途径第37-39页
        3.3.1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第37页
        3.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第37-38页
        3.3.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8-39页
    3.4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批判性审视第39-42页
        3.4.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失偏颇第39-40页
        3.4.2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第40页
        3.4.3 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第40-42页
第四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第42-47页
    4.1 历史价值第42-44页
        4.1.1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内核第42-43页
        4.1.2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第43-44页
    4.2 现实启示第44-47页
        4.2.1 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44-45页
        4.2.2 以中国现实需求为中心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45-46页
        4.2.3 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基于西安市A区的调查
下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及改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