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 1.1 表观遗传学 | 第11-12页 |
| 1.2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 第12页 |
| 1.3 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LSD | 第12-13页 |
| 1.4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酶EZH | 第13-14页 |
| 1.5 干扰素信号通路 | 第14-16页 |
| 1.5.1 干扰素 | 第14-15页 |
| 1.5.2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 | 第15页 |
| 1.5.3 IRF9 | 第15-16页 |
| 1.6 立题依据 | 第16-1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36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4页 |
| 2.1.1 试剂 | 第17-18页 |
| 2.1.2 细胞株及菌种 | 第18页 |
| 2.1.3 缓冲液 | 第18-22页 |
| 2.1.4 仪器 | 第22-23页 |
| 2.1.5 引物 | 第23-24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6页 |
| 2.2.1 稳定同位素标记法与质谱联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TheproteomicanalysisofSILAC) | 第24-26页 |
| 2.2.2 免疫共沉淀(Immunopreciptation)和免疫印记(WesternBlotting) | 第26-28页 |
| 2.2.3 GSTPull-downassays | 第28-30页 |
| 2.2.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ChIP) | 第30-32页 |
| 2.2.5 siRNA干扰 | 第32-33页 |
| 2.2.6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 第33-34页 |
| 2.2.7 反转录反应(RT-PCR) | 第34-36页 |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57页 |
| 3.1 实验结果 | 第36-56页 |
| 3.1.1 LSD1调控多种组蛋白赖氨酸位点甲基化修饰 | 第36-44页 |
| 3.1.2 LSD1协同EZH2调控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 | 第44-56页 |
| 3.2 讨论 | 第56-57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