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滑坡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挡土墙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抗滑桩-挡土墙或其他组合结构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5 桩-墙合理间距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抗滑桩与挡土墙的基本理论 | 第24-40页 |
2.1 抗滑桩的主要型式、设计内容 | 第24-26页 |
2.1.1 抗滑桩的主要型式 | 第24-25页 |
2.1.2 抗滑桩的布置位置、间距及计算截面与宽度 | 第25-26页 |
2.2 抗滑桩的内力计算方法 | 第26-33页 |
2.2.1 一般弹性抗滑桩与刚性桩的区分 | 第26-27页 |
2.2.2 一般弹性抗滑桩的内力计算 | 第27-33页 |
2.3 挡土墙在黏性有限土体压力作用下的土压力计算 | 第33-40页 |
2.3.1 不考虑既有支挡结构侧壁反力的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2.3.2 考虑既有支挡结构侧壁反力的计算方法 | 第35-40页 |
第3章 抗滑桩与挡土墙组合结构方案初步设计 | 第40-50页 |
3.1 金鞭公路某标段三号滑坡工程概况 | 第40-43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40页 |
3.1.2 工程地质 | 第40-43页 |
3.1.3 水文地质 | 第43页 |
3.2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3.3 抗滑桩与挡土墙组合结构方案初步设计 | 第45-48页 |
3.3.1 抗滑桩与挡土墙组合结构的设计 | 第45-47页 |
3.3.2 抗滑桩与挡土墙的间距的设置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桩-墙间距改变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68页 |
4.1 Midas/GTS概述 | 第50-53页 |
4.1.1 Midas/GTS的基本介绍 | 第50页 |
4.1.2 本构模型 | 第50-52页 |
4.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52-53页 |
4.2 桩-墙间距改变下金鞭公路三号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56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4.2.2 参数的选取 | 第55-56页 |
4.3 桩-墙间距改变对滑坡整体稳定性及位移变形的影响 | 第56-62页 |
4.3.1 桩-墙间距改变对滑坡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桩-墙间距改变对滑坡整体位移变形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 桩-墙间距改变对桩-墙间局部土体稳定性及位移变形的影响 | 第62-66页 |
4.4.1 桩-墙间距改变对桩-墙间局部土体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2 桩-墙间距改变对桩-墙间局部土体位移变形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桩-墙间距改变对支挡结构位移及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8-80页 |
5.1 桩-墙间距改变对抗滑桩桩身位移和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8-72页 |
5.1.1 桩-墙间距改变对抗滑桩桩身位移的影响 | 第68-70页 |
5.1.2 桩-墙间距改变对抗滑桩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 桩-墙间距改变对挡土墙墙身位移和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5.2.1 桩-墙间距改变对挡土墙墙身位移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2 桩-墙间距改变对挡土墙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 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75-77页 |
5.4 合理桩-墙间距的确定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