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基本背景及内容 | 第9-13页 |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基本背景 | 第9-11页 |
·《公约》的基本背景 | 第9-10页 |
·“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产生原因 | 第10-11页 |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构成分析 | 第13-31页 |
·两大法系关于“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一般规定 | 第13-17页 |
·英美法系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构成 | 第13-15页 |
·大陆法系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构成 | 第15-17页 |
·国际立法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17-21页 |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 第17-20页 |
·《欧洲合同法通则》 | 第20-21页 |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构成分析 | 第21-31页 |
·根本违约 | 第21-26页 |
·宽限期 | 第26-29页 |
·丧失“宣告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 | 第29-31页 |
第3章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 第31-35页 |
·索赔问题 | 第31-33页 |
·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31-32页 |
·关于利润的计算 | 第32-33页 |
·购买替代物的条件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合同法》对《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借鉴 | 第35-45页 |
·我国的“宣告合同无效”制度 | 第35-37页 |
·《公约》中“宣告合同无效”制度与我国《合同法》之对比 | 第37-39页 |
·我国“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立法建议与完善 | 第39-45页 |
·明确提出“根本违约”的概念并完善其判断标准 | 第39-40页 |
·完善并细化“预期违约”的相关规定 | 第40-43页 |
·确定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及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43-44页 |
·明确解除权行使的时间限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