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2页 |
1.1.1 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 | 第14-15页 |
1.1.2 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价 | 第15-16页 |
1.1.3 多排螺旋CT对桥血管的通畅性评价 | 第16-17页 |
1.1.4 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价 | 第17-19页 |
1.1.5 多排螺旋CT对心脏功能的评价 | 第19页 |
1.1.6 多排螺旋CT对心肌灌注的评价 | 第19-2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的CCTA研究 | 第23-25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1.2 检查方法 | 第23页 |
2.1.3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 第23-24页 |
2.1.4 冠状动脉斑块分型 | 第24页 |
2.1.5 斑块范围、管腔狭窄的判断 | 第24-25页 |
2.1.6 图像处理分析 | 第25页 |
2.1.7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2 术前冠脉CTA评估支架参数与PCI放置支架参数的对比研究 | 第25-28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2.2.3 检查前准备 | 第25-26页 |
2.2.4 CT扫描技术 | 第26页 |
2.2.5 CCTA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 | 第26页 |
2.2.6 PCI操作方法与CAG评估支架参数 | 第26-27页 |
2.2.7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 第27页 |
2.2.8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型 | 第27页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8-35页 |
3.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的CCTA研究 | 第28-35页 |
3.1.1 不同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比较 | 第28页 |
3.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 | 第28-30页 |
3.1.3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分布 | 第30-32页 |
3.1.4 偏心性斑块与向心性斑块的比例 | 第32页 |
3.1.5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的比较 | 第32-33页 |
3.1.6 一般情况 | 第33页 |
3.1.7 CTA与CAG评估支架长度与直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1.8 CTA与CAG评估支架长度、直径比较 | 第34-3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5-42页 |
4.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的CCTA研究 | 第35-38页 |
4.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分型及演变进展 | 第35-36页 |
4.1.2 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 | 第36-37页 |
4.1.3 CCTA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流行情况 | 第37页 |
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分布 | 第37-38页 |
4.1.5 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点 | 第38页 |
4.1.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8页 |
4.2 术前冠脉CTA评估支架参数与PCI放置支架参数的对比研究 | 第38-42页 |
4.2.1 CTA预测支架长度与PCI支架长度关系 | 第38-40页 |
4.2.2 CTA支架直径与PCI支架直径的关系 | 第40-41页 |
4.2.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53-54页 |
附图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