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血管内超声技术简介 | 第10-14页 |
1.2.1 成像原理 | 第12页 |
1.2.2 血管内超声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12-13页 |
1.2.3 正常冠脉血管内超声图像 | 第13页 |
1.2.4 血管内超声对图像的定性分析 | 第13-14页 |
1.3 冠脉造影技术简介 | 第14-16页 |
1.4 冠脉CT血管造影技术简介 | 第16-20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1.1 入选标准 | 第22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1.3 研究对象分组情况 | 第22页 |
2.1.4 病例资料收集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2.1 一般资料采集 | 第22-23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2.3 观察指标及质量控制 | 第23页 |
2.2.4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方法 | 第23-24页 |
2.2.5 血管内超声成像方法 | 第24-25页 |
2.2.6 冠脉CT血管造影成像方法 | 第25-26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8-32页 |
3.1 IVUS-CAG组与IVUS-CTA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情况 | 第28页 |
3.2 分别应用CAG、CTA及IVUS评价左主干的长度(L)、管腔直径(D)和狭窄程度(S) | 第28-30页 |
3.3 以IVUS为标准评价CAG和CTA对左主干病变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误诊率 | 第30-31页 |
3.4 以IVUS为标准评价CAG和CTA识别左主干病变斑块的性质及不同性质斑块个数 | 第31-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42页 |
4.1 左主干长度和直径的正常值 | 第32-33页 |
4.2 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诊断 | 第33页 |
4.3 冠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比较 | 第33-36页 |
4.4 冠脉CT血管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比较 | 第36-37页 |
4.5 血管内超声对介入的指导作用 | 第37-40页 |
4.6 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