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依旧严峻 | 第13-14页 |
1.1.2 不安全行为是事故频发的主要致因 | 第14-15页 |
1.1.3 安全行为能力不足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内因 | 第15页 |
1.1.4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普遍较弱 | 第15-16页 |
1.2 文献研究 | 第16-20页 |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2.2 不安全行为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安全行为能力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41页 |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第25-26页 |
2.3 评价指标获取与分析 | 第26-31页 |
2.3.1 文献研究 | 第26-27页 |
2.3.2 煤矿典型事故分析 | 第27-30页 |
2.3.3 问卷调查 | 第30-31页 |
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40页 |
2.4.1 指标初选及分类 | 第31-37页 |
2.4.2 指标优选及建立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指标关系及权重确定 | 第41-5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3.1.1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 | 第41-43页 |
3.1.2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 第43-45页 |
3.2 基于DEMATEL法的一级指标关系确立 | 第45-47页 |
3.3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51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综合评价 | 第53-66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 第53页 |
4.2 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55页 |
4.2.1 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 | 第53-54页 |
4.2.2 确定隶属度矩阵 | 第54-55页 |
4.2.3 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55页 |
4.2.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55页 |
4.3 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 第55-63页 |
4.4 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提升对策 | 第66-69页 |
5.1 生理素质方面提升对策 | 第66-67页 |
5.2 心理素质方面提升对策 | 第67-68页 |
5.3 知识技能方面提升对策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0页 |
6.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1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能力影响因素调查 | 第76-77页 |
附录 2 2007-2016年我国重特大煤矿事故案例统计 | 第77-82页 |
附录 3 煤矿五大工种安全行为能力问卷调查 | 第82-84页 |
附录 4 安全行为能力指标间影响关系问卷调查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