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轮毂的力学性能及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铝合金轮毂的特点 | 第10页 |
1.3 铝合金轮毂成形技术 | 第10-13页 |
1.3.1 低压铸造技术 | 第10-12页 |
1.3.2 反压铸造技术 | 第12页 |
1.3.3 其它成形技术 | 第12-13页 |
1.4 铝合金车轮可靠性分析 | 第13-17页 |
1.4.1 冲击试验 | 第13-14页 |
1.4.2 径向疲劳实验 | 第14-15页 |
1.4.3 弯曲疲劳实验 | 第15-17页 |
1.5 铝合金车轮的强化机制 | 第17-18页 |
1.5.1 固溶强化 | 第17页 |
1.5.2 沉淀相强化 | 第17页 |
1.5.3 细晶强化 | 第17-18页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铸造与铸旋铝合金轮毂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2.3.1 铸造态和铸旋态轮毂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21-22页 |
2.3.2 铸造态和铸旋态轮毂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22-25页 |
2.3.3 铸造态和铸旋态轮毂力学性能分析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铝合金轮毂应力状态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有限元分析 | 第30-33页 |
3.2.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31-32页 |
3.2.2 结构的离散化 | 第32页 |
3.2.3 单元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 88888轮毂有限元分析 | 第33-34页 |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2 汽车轮毂的材料参数 | 第34页 |
3.4 汽车轮毂径向受力的数值分析 | 第34-36页 |
3.5 汽车轮毂的弯曲受力有限元分析 | 第36-39页 |
3.6 轮毂冲击过程数值模拟 | 第39-43页 |
3.6.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6.2 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40-41页 |
3.6.3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88888型铝合金轮毂的冲击可靠性分析 | 第44-57页 |
4.1 轮毂冲击试验概述 | 第44-46页 |
4.1.1 轮毂冲击试验设备及方法 | 第44-45页 |
4.1.2 轮毂冲击实验的负载确定标准 | 第45-46页 |
4.1.3 轮毂冲击实验的失效判断依据 | 第46页 |
4.2 13°轮毂冲击试验分析 | 第46-47页 |
4.2.1 试验样品 | 第46页 |
4.2.2 检测条件 | 第46页 |
4.2.3 检测要求 | 第46-47页 |
4.3 检测结果 | 第47-54页 |
4.3.1 13°冲击测试后的轮毂形貌 | 第47-48页 |
4.3.2 13°冲击测试的轮毂的力学性能 | 第48-49页 |
4.3.3 13°冲击测试的轮毂断口缺陷分析 | 第49页 |
4.3.4 13°冲击测试的轮毂显微组织 | 第49-54页 |
4.4 热处理对 13°轮毂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