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草莓生产状况 | 第12-17页 |
1.1.1 我国草莓生产状况 | 第12-14页 |
1.1.2 新疆草莓生产状况 | 第14-17页 |
1.2 草莓脱毒研究状况 | 第17-22页 |
1.2.1 草莓常用病毒病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2.2 草莓常用的脱毒方法 | 第19-20页 |
1.2.3 草莓脱毒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疆草莓主要病毒病分子检测及调查分析 | 第22-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草莓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22页 |
2.1.3 草莓病毒病单一RT-PCR检测 | 第22-23页 |
2.1.4 三种病毒多重PCR体系建立 | 第23页 |
2.1.5 新疆草莓主栽区病毒病调查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2.1 草莓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3页 |
2.2.2 单一RT-PCR检测草莓病毒病 | 第23-24页 |
2.2.3 多重RT-PCR检测草莓病毒病检测体系建立 | 第24-25页 |
2.2.4 多重RT-PCR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2.2.5 新疆草莓主栽区草莓病毒病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疆无病毒草莓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29-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茎尖消毒及防褐化处理 | 第29页 |
3.1.3 初代培养6-BA浓度的筛选 | 第29页 |
3.1.4 初代培养与6-BA组合的最适激素筛选 | 第29-30页 |
3.1.5 继代培养6-BA浓度的筛选 | 第30页 |
3.1.6 继代培养与6-BA组合的最适激素筛选 | 第30-31页 |
3.1.7 生根培养 | 第31页 |
3.1.8 三个品种的脱毒效果检测 | 第31页 |
3.1.9 热处理与茎尖消毒及防褐化处理 | 第31页 |
3.1.10 三个品种的热处理结合茎尖组培脱毒效果检测 | 第31页 |
3.1.11 三个品种无病毒植株炼苗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3.2.1 ‘红颜’脱毒快繁 | 第32-36页 |
3.2.2 ‘甜查理’脱毒快繁 | 第36-40页 |
3.2.3 ‘京藏香’脱毒快繁 | 第40-44页 |
3.2.4 三个品种热处理和茎尖组培结合成活率 | 第44-45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3.3.1 三个品种初代培养讨论与结论 | 第45页 |
3.3.2 三个品种继代培养讨论与结论 | 第45-46页 |
3.3.3 三个品种生根培养讨论与结论 | 第46页 |
3.3.4 三个品种热处理结合茎尖组培讨论与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4.1.1 RT-PCR检测体系 | 第47页 |
4.1.2 新疆草莓无病毒苗繁育体系建立 | 第47-48页 |
4.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