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镍基凹凸棒石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生物油模型物制氢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23-25页
1 文献综述第25-49页
    1.1 氢能源概述第25-31页
        1.1.1 能源结构概述第25-26页
        1.1.2 氢能源特点与应用第26-28页
        1.1.3 氢能源的制取第28-31页
    1.2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第31-35页
        1.2.1 生物质能源背景及意义第31-32页
        1.2.2 生物质能源特点第32-33页
        1.2.3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第33-35页
    1.3 生物油催化蒸汽重整制取氢气第35-44页
        1.3.1 生物油催化重整制取氢气概述第35-36页
        1.3.2 生物油水蒸汽重整制取氢气的反应路径和机理第36-41页
        1.3.3 生物油蒸汽催化重整催化剂第41-44页
    1.4 凹凸棒石简介第44-46页
        1.4.1 凹凸棒石结构特征第44-45页
        1.4.2 凹凸棒石的应用第45-46页
            1.4.2.1 凹凸棒石作为脱色剂的应用第45页
            1.4.2.2 凹凸棒石作为净水剂的应用第45-46页
            1.4.2.3 凹凸棒石作为干燥剂的应用第46页
            1.4.2.4 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材料的应用第46页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6-49页
        1.5.1 本文选题依据第46-47页
        1.5.2 本文研究内容第47-49页
2 实验及表征分析方法第49-61页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9-51页
        2.1.1 主要原料试剂第49-50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0-51页
    2.2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51-56页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流程第51-53页
        2.2.2 产物分析方法第53-54页
        2.2.3 催化活性评价数据计算方法第54-56页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56-61页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第56-57页
        2.3.2 N_2-物理吸附第57页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57页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57页
        2.3.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第57-58页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X)第58页
        2.3.7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第58页
        2.3.8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R)第58页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8页
        2.3.10 氢气化学吸附脉冲(H_2-pulse)分析第58-59页
        2.3.11 热重分析(TG)第59页
        2.3.12 程序升温氧化-质谱联用分析(TPO-MS)第59-61页
3 不同方法制备的Ni/ATP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乙酸制氢研究第61-77页
    3.1 概述第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3页
        3.2.1 Ni/ATP催化剂的制备第61-62页
        3.2.2 催化剂性能研究第62-63页
        3.2.3 催化剂表征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75页
        3.3.1 煅烧后催化剂N_2吸附脱附分析第63-64页
        3.3.2 煅烧后催化剂H_2-TPR分析第64-65页
        3.3.3 煅烧后和还原后催化剂XRD表征第65-66页
        3.3.4 还原后催化剂TEM分析第66-68页
        3.3.5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对蒸汽重整乙酸制氢的影响第68-69页
        3.3.6 反应温度对催化蒸汽重整乙酸的影响第69-70页
        3.3.7 水碳比(S/C)对催化重整乙酸的影响第70-71页
        3.3.8 反应时间对催化蒸汽重整乙酸制氢的影响第71-72页
        3.3.9 反应后催化剂XRD分析第72-73页
        3.3.10 反应后催化剂TEM表征第73-74页
        3.3.11 反应催化剂TG-DTG分析第74-75页
    3.4 小结第75-77页
4 Mg改性Ni/ATP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乙醇制氢研究第77-97页
    4.1 概述第77页
    4.2 实验部分第77-79页
        4.2.1 催化剂制备第77-78页
        4.2.2 催化剂表征分析第78页
        4.2.3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78-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96页
        4.3.1 ICP-OES和N_2吸附脱附分析第79-80页
        4.3.2 催化剂小角和广角XRD分析第80-82页
        4.3.3 催化剂SEM/EDS-Mapping和TEM分析第82-84页
        4.3.4 催化剂FTIR分析第84-85页
        4.3.5 氢气化学吸附脉冲(H_2-pulse)分析第85-86页
        4.3.6 催化剂H_2-TPR分析第86-87页
        4.3.7 催化剂NH_3-TPD分析第87-88页
        4.3.8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88-90页
        4.3.9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第90-91页
        4.3.10 反应后催化剂XRD分析第91-93页
        4.3.11 反应后催化剂SEM-EDS和TEM分析第93-95页
        4.3.12 反应后催化剂TG-DTG分析第95-96页
    4.4 小结第96-97页
5 ATP负载的Ni基双金属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甘油制氢研究第97-119页
    5.1 概述第97页
    5.2 实验部分第97-98页
        5.2.1 催化剂制备第97-98页
        5.2.2 催化剂表征分析第98页
        5.2.3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9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8-116页
        5.3.1 催化剂元素含量和N_2吸附脱附分析第98-100页
        5.3.2 催化剂XRD分析第100-101页
        5.3.3 催化剂TEM分析第101-103页
        5.3.4 催化剂FTIR分析第103-104页
        5.3.5 催化剂XPS分析第104-106页
        5.3.6 催化剂H_2-TPR分析第106-108页
        5.3.7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108-111页
        5.3.8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第111-112页
        5.3.9 反应后催化剂TEM分析第112-113页
        5.3.10 反应后催化剂XRD分析第113-114页
        5.3.11 反应后催化剂TG-DTG和TPO-MS分析第114-116页
    5.4 小结第116-119页
6 Ce改性Ni-Fe/ATP双金属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生物油模型物制氢研究第119-135页
    6.1 概述第119页
    6.2 实验部分第119-121页
        6.2.1 催化剂的制备第119-120页
            6.2.1.1 不同Ni:Fe质量比的催化剂的制备第119-120页
            6.2.1.2 不同含量的CeO_2改性的Ni-Fe/ATP催化剂的制备第120页
        6.2.2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120-121页
            6.2.2.1 Nix-Fe_(100-x)/ATP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生物油模型混合物制氢性能测试第120页
            6.2.2.2 Ni-Fe/C_yATP_(1-y)催化剂催化蒸汽重整乙酸制氢的性能测试第120-121页
        6.2.3 催化剂表征分析第12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1-134页
        6.3.1 Ni_x-Fe_(100-x)/ATP催化蒸汽重整生物油制氢性能研究第121-123页
        6.3.2 C_yATP_(1-y)载体和Ni-Fe/C_yATP_(1-y)催化剂的化学组成第123-124页
        6.3.3 煅烧后Ni-Fe/C_yATP_(1-y)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第124-125页
        6.3.4 煅烧后ATP和Ni-Fe/C_(0.4)ATP_(0.6)催化剂SEM表征分析第125-126页
        6.3.5 煅烧和还原后Ni-Fe/C_yATP_(1-y)催化剂XRD表征分析第126-128页
        6.3.6 煅烧后C_yATP_(1-y)载体和Ni-Fe/C_yATP_(1-y)催化剂的H_2-TPR分析第128页
        6.3.7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128-130页
        6.3.8 S/C比对乙酸重整制氢的影响第130-131页
        6.3.9 反应后催化剂XRD分析第131-132页
        6.3.10 反应后催化剂SEM分析第132-133页
        6.3.11 反应后催化剂TG-DSC分析第133-134页
    6.4 小结第134-13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5-139页
    7.1 主要结论第135-136页
    7.2 创新点第136页
    7.3 展望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蕉镇的实践与阐释
下一篇:铁路通道内高速铁路与既有普速铁路合理分工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