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金钟厚生平及著作 | 第14-19页 |
2.1 作者生平 | 第14-15页 |
2.2 著作概述 | 第15-19页 |
第三章 金钟厚《诗传劄录》注释分析 | 第19-45页 |
3.1 注释方法分析 | 第19-26页 |
3.1.1 承继汉学义训方法 | 第19-24页 |
3.1.2 承继朱子“涵泳”解诗方法 | 第24-26页 |
3.2 注释内容分析 | 第26-40页 |
3.2.1 服饰类 | 第26-28页 |
3.2.2 动物类 | 第28-31页 |
3.2.3 植物类 | 第31-32页 |
3.2.4 农耕文化类 | 第32-35页 |
3.2.5 “崇善尚美”类 | 第35-40页 |
3.3 “赋”、“比”、“兴”分析 | 第40-45页 |
3.3.1 “赋”、“兴”之辨 | 第40-41页 |
3.3.2 “比”、“兴”之辨 | 第41-45页 |
第四章 金钟厚《诗传劄录》引书类举 | 第45-61页 |
4.1 引“经”之言 | 第45-57页 |
4.2 引“史”之言 | 第57-58页 |
4.3 引“子”之言 | 第58-59页 |
4.4 引“集”之言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金钟厚《诗传劄录》思想探源 | 第61-81页 |
5.1 先秦思想遗风的继承 | 第61-65页 |
5.1.1 敬天与祭祀思想 | 第61-63页 |
5.1.2 重农思想 | 第63-65页 |
5.2 汉学教化思想的承袭 | 第65-68页 |
5.2.1 汉学《诗经》教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65-66页 |
5.2.2 金钟厚《诗传劄录》对《毛诗序》教化思想的继承 | 第66-68页 |
5.3 朱熹“三纲五常”思想的继承 | 第68-81页 |
5.3.1 朱熹对“三纲”、“五常”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 第68-70页 |
5.3.2 金钟厚《诗传劄录》对朱熹“三纲五常”的继承 | 第70-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附录B: 金钟厚《诗传劄录》标点与简注 | 第89-134页 |
附录C: 金钟厚《诗传劄录》引书类举引书表格 | 第13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