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思想对魏晋中期文学审美的影响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东晋社会变迁与佛学接受 | 第15-25页 |
2.1 佛学传入的初始及其发展 | 第15-17页 |
2.2 佛教文化的接受 | 第17-19页 |
2.3 东晋佛教审美的哲学基础 | 第19-25页 |
2.3.1 佛教哲学对玄学的迎合和补充 | 第20-23页 |
2.3.2 东晋僧侣的佛教哲学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东晋佛学的审美特点 | 第25-33页 |
3.1 哲学命题“空”的审美趣味 | 第25-30页 |
3.1.1 天然不饰的质朴之美 | 第25-28页 |
3.1.2 以喻示法的俗白之美 | 第28-29页 |
3.1.3 不染纤尘的空态之美 | 第29-30页 |
3.2 佛教译籍的音韵之美 | 第30-33页 |
3.2.1 梵语汉语的差异 | 第30-31页 |
3.2.2 佛教译籍对音韵的启发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佛学思想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 第33-56页 |
4.1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内核的补充 | 第33-40页 |
4.1.1 “般若”的审美内核 | 第34-36页 |
4.1.2 “苦难”的审美内核 | 第36-38页 |
4.1.3 “涅粲”的审美内核 | 第38-40页 |
4.2 佛学对于美学意蕴的拓展 | 第40-49页 |
4.2.1 “空”的美学意蕴 | 第41-44页 |
4.2.2 田园山水的美学意蕴 | 第44-49页 |
4.3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主题的创新 | 第49-56页 |
4.3.1 轮回果报的审美主题 | 第50-51页 |
4.3.2 扬善抑恶的审美主题 | 第51-53页 |
4.3.3 平等的审美主题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