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8-27页 |
一、在迷茫中探索:源于对大学生的思考 | 第18-20页 |
二、在探索中关注:源于对人的发展的思考 | 第20-23页 |
三、在关注中聚焦:源于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 第23-25页 |
四、在聚焦中明晰:源于对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思考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27-3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7-3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32-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4-48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 | 第34-44页 |
二、校园压力 | 第44-45页 |
三、校园活动 | 第45-4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 | 第48-71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方法 | 第48-56页 |
一、量的研究方法 | 第48-51页 |
二、质的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三、整合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56-64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62页 |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总结与本研究切入点 | 第64-71页 |
一、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评价 | 第64-66页 |
二、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第66-69页 |
三、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分析框架 | 第71-95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71-83页 |
一、图式理论 | 第71-74页 |
二、文化适应理论 | 第74-79页 |
三、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 第79-81页 |
四、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81-83页 |
第二节 现实探讨 | 第83-93页 |
一、大学生身心特征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征 | 第83-85页 |
二、校园压力与校园活动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影响的现实探究 | 第85-93页 |
第三节 研究整体设计 | 第93-9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3-94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94页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94-9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95-162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第95-114页 |
一、问卷的编制 | 第95-109页 |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 | 第109-110页 |
三、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分析 | 第114-127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特征分析 | 第114-116页 |
二、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分析 | 第116-118页 |
三、基于院校变量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分析 | 第118-123页 |
四、结论与分析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校园压力与校园活动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影响分析 | 第127-159页 |
一、独特、差别和中介效应检验应用于影响机制研究的现实基础 | 第127-129页 |
二、校园压力和校园活动对学校适应的独特、差别效应检验 | 第129-136页 |
三、校园活动在校园压力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136-151页 |
四、结论与分析 | 第151-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访谈分析 | 第162-231页 |
第一节 质性研究设计 | 第162-174页 |
一、访谈方法的选择 | 第162-165页 |
二、访谈对象与内容 | 第165-168页 |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168-171页 |
四、信度效度与伦理 | 第171-17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状态与过程分析 | 第174-194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状态分析 | 第174-182页 |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过程分析 | 第182-188页 |
三、结论与分析 | 第188-19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学校适应阶段分析 | 第194-227页 |
一、蜜月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4-199页 |
二、震惊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9-212页 |
三、调适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22页 |
四、掌控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224页 |
五、结论与分析 | 第224-2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27-23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231-24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31-236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系统的特点 | 第231-232页 |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过程的特点 | 第232-233页 |
三、个人背景变量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状态的影响 | 第233页 |
四、校园压力和校园活动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233-236页 |
第二节 提高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建议 | 第236-241页 |
一、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的自我调适 | 第236-237页 |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 第237-239页 |
三、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改善校园活动平台 | 第239-240页 |
四、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提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 | 第240-241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241-245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42-24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43-245页 |
结语 | 第245-247页 |
附录 | 第247-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70页 |
后记 | 第270-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