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和项目意义 | 第14-22页 |
1.1 DNA C-值的来源、定义及变异情况 | 第14-15页 |
1.2 DNA C-值的生物学意义 | 第15-17页 |
1.3 苔藓植物DNA C-值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1.4 关于植物DNA C-值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项工作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苔藓植物DNA C-值测定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鉴定 | 第22-3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24页 |
2.1.2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 | 第24-25页 |
2.1.3 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2.1.4 小立碗内外标实验比较 | 第26-27页 |
2.1.5 标本存放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苔藓植物DNA C-值的测定结果 | 第30-76页 |
3.1 测定结果概况 | 第30页 |
3.2 各科的DNA C-值测定结果 | 第30-76页 |
3.2.1 泥炭藓科(Sphagn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2 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3 缩叶藓科(Ptychomitr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2-33页 |
3.2.4 紫萼藓科(Grimm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3-35页 |
3.2.5 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5-37页 |
3.2.6 白发藓科(Leucobry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7-38页 |
3.2.7 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8-39页 |
3.2.8 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39-40页 |
3.2.9 虎尾藓科(Hedwig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0-41页 |
3.2.10 珠藓科(Bartram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1-42页 |
3.2.11 真藓科(Bry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2-43页 |
3.2.12 提灯藓科(M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3-45页 |
3.2.13 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5-46页 |
3.2.14 皱蒴藓科(Aulacom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6-47页 |
3.2.15 桧藓科(Rhizogo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7页 |
3.2.16 卷柏藓科(Racopil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7-48页 |
3.2.17 孔雀藓科(Hypopteryg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8页 |
3.2.18 油藓科(Hypopteryg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8-49页 |
3.2.19 棉藓科(Plagiothec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49-50页 |
3.2.20 万年藓科(Climac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0-51页 |
3.2.21 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1-52页 |
3.2.22 拟薄罗藓科(Leske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2页 |
3.2.23 羽藓科(Thuid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2-54页 |
3.2.24 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4-56页 |
3.2.25 灰藓科(Hypn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6-58页 |
3.2.26 锦藓科(Sematophyll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58-60页 |
3.2.27 塔藓科(Hylocom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0-61页 |
3.2.28 垂枝藓科(Rhytid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1-62页 |
3.2.29 绢藓科(Entodont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2-64页 |
3.2.30 白齿藓科(Leucodont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4-65页 |
3.2.31 隐蒴藓科(Cryphae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5页 |
3.2.32 平藓科(Necker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5-67页 |
3.2.33 地钱科(Marchant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7-68页 |
3.2.34 毛地钱科(Dumortier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8-69页 |
3.2.35 带叶苔科(Pallavici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9页 |
3.2.36 大萼苔科(Cephaloz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69-70页 |
3.2.37 折叶苔科(Scapa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0页 |
3.2.38 绒苔科(Trichocole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0页 |
3.2.39 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0-71页 |
3.2.40 羽苔科(Plagiochil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1-72页 |
3.2.41 光萼苔科(Porell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2-73页 |
3.2.42 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3页 |
3.2.43 细鳞苔科(Lejeune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3-74页 |
3.2.44 叉苔科(Metzgeriaceae)植物DNA C-值的比较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苔藓植物DNA C-值变异特点分析 | 第76-86页 |
4.1 DNA C-值在不同科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76-77页 |
4.2 苔藓植物DNA C-值在科内种间差异的比较 | 第77-82页 |
4.3 同种苔藓不同环境DNA C-值比较 | 第82-85页 |
4.4 苔藓DNA C-值与海拔关系 | 第85-8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86-92页 |
5.1 有关外标测定方法结果的可靠性 | 第86-87页 |
5.2 标本状况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87页 |
5.3 苔藓植物内多倍化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 第87-88页 |
5.4 苔藓植物DNA C-值的变异特点 | 第88页 |
5.5 关于植物N、P含量与植物基因组大小的关系 | 第88-89页 |
5.6 有关苔藓植物DNA C-值与海拔的关系 | 第89-90页 |
5.7 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