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1 人际亲密感的内涵 | 第10页 |
1.2 初中生家庭亲密感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初中生师生亲密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初中生同伴亲密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初中生人际亲密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6 初中生人际亲密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 第15-17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5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2.4 研究构思 | 第16-17页 |
第3章 初中生人际亲密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17-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17-19页 |
3.3.1 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附录1) | 第17-18页 |
3.3.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第三次修订) | 第18页 |
3.3.3 师生关系量表 | 第18-19页 |
3.3.4 青少年亲密感量表 | 第19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3.4.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析 | 第19-20页 |
3.4.2 家庭亲密感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3.4.3 师生亲密感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3.4.4 同伴亲密感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分析 | 第22-24页 |
3.5 讨论 | 第24-26页 |
3.5.1 家庭亲密感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4页 |
3.5.2 师生亲密感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4-25页 |
3.5.3 同伴亲密感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5-26页 |
第4章 初中生人际亲密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26-3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7-29页 |
4.4.1 家庭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 | 第27页 |
4.4.2 师生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4.4.3 同伴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 | 第29页 |
4.5 讨论 | 第29-32页 |
4.5.1 家庭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30页 |
4.5.2 师生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30-31页 |
4.5.3 同伴亲密感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31-32页 |
第5章 初中生人际亲密感的干预研究 | 第32-4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5.4 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5.5 干预内容 | 第33-40页 |
5.6 研究结果 | 第40页 |
5.7 干预后反馈 | 第40-41页 |
5.8 讨论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结论 | 第42页 |
6.2 局限 | 第42页 |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2-44页 |
6.3.1 同伴亲密感提升的有效干预方案的制定 | 第42-43页 |
6.3.2 师生亲密感提升的有效干预方案的制定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60页 |
附录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 第48-52页 |
附录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 | 第52-54页 |
附录3 师生关系问卷 | 第54-55页 |
附录4 青少年亲密感问卷 | 第55-58页 |
附录5 拓展课效果反馈表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