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克隆代码可重构性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第10-12页
    1.3 研究贡献第12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及整体框架概述第12-14页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第14-22页
    2.1 克隆代码相关术语第14页
    2.2 克隆代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第14-16页
        2.2.1 克隆代码产生的原因第15页
        2.2.2 克隆代码的影响第15-16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6-21页
        2.3.1 克隆代码检测第16-18页
        2.3.2 克隆代码映射第18-19页
        2.3.3 克隆代码重构识别第19-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克隆代码可重构性分析过程第22-29页
    3.1 克隆代码检测工具的选择第22-23页
    3.2 克隆代码嵌套结构的匹配过程第23-24页
        3.2.1 将克隆代码转化为抽象语法树第23-24页
        3.2.2 识别具有相同嵌套结构的克隆第24页
    3.3 克隆代码映射过程第24-25页
    3.4 克隆代码重构前提条件第25-28页
    3.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克隆代码可重构性分析方法第29-41页
    4.1 克隆代码嵌套结构匹配方法第29-31页
        4.1.1 用抽象语法树表示克隆代码第29-30页
        4.1.2 克隆代码之间嵌套结构的匹配第30-31页
    4.2 克隆代码映射方法第31-35页
        4.2.1 选择最优映射的动机第32页
        4.2.2 映射问题的分解第32-34页
        4.2.3 程序依赖子图映射第34-35页
    4.3 利用前提条件分析克隆的可重构性第35-40页
        4.3.1 与方法提取有关的前提条件检测第36-37页
        4.3.2 与映射语句之间差异有关的前提条件检测第37-39页
        4.3.3 与未映射语句有关的前提条件检测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第41-49页
    5.1 实验运行环境及数据集第41-43页
        5.1.1 实验运行环境第41-42页
        5.1.2 实验数据集选取第42-43页
    5.2 基于克隆代码可重构性分析实验第43-45页
        5.2.1 克隆代码检测结果第43-44页
        5.2.2 克隆代码映射结果第44-45页
    5.3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第45-46页
    5.4 实验评估第46-49页
        5.4.1 可重构比例第46-47页
        5.4.2 时间性能第47-48页
        5.4.3 最优映射算法性能第48-4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6.1 总结第49页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附录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FPGA的物理不可克隆硬件安全技术
下一篇:《教育技术理论与创新》课程的微信小程序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