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关于整体上市的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竞争性国企 | 第21-22页 |
2.1.2 整体上市 | 第22页 |
2.1.3 定向增发 | 第22-23页 |
2.1.4 借壳上市 | 第23页 |
2.1.5 企业绩效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 第24页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4-25页 |
2.2.3 企业边界理论 | 第25页 |
2.2.4 规模效益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6-27页 |
2.3 绩效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3.1 事件研究法 | 第27页 |
2.3.2 托宾Q值法 | 第27-28页 |
2.3.3 EVA指标评价法 | 第28页 |
2.3.4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28页 |
2.3.5 杜邦分析法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概况分析 | 第30-38页 |
3.1 借壳整体上市涉及的各关联方情况简介 | 第30-32页 |
3.1.1 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1.2 上海金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的背景及动因 | 第32-34页 |
3.2.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的背景 | 第32页 |
3.2.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的动因 | 第32-34页 |
3.3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的模式及进程 | 第34-37页 |
3.3.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的模式 | 第34-35页 |
3.3.2 交易方案与交易流程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的绩效分析 | 第38-57页 |
4.1 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8页 |
4.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短期市场绩效研究 | 第38-45页 |
4.2.1 事件研究法 | 第38-44页 |
4.2.2 托宾Q值法 | 第44-45页 |
4.3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长期经营绩效研究 | 第45-56页 |
4.3.1 EVA指标评价法 | 第45-47页 |
4.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47-52页 |
4.3.3 杜邦分析法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对比样本整体上市概况及绩效分析 | 第57-74页 |
5.1 对比样本整体上市概况分析 | 第57-59页 |
5.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第57页 |
5.1.2 中国联通股权变革概况 | 第57-59页 |
5.2 对比样本整体上市绩效分析 | 第59-73页 |
5.2.1 事件研究法 | 第59-63页 |
5.2.2 EVA指标评价法 | 第63-64页 |
5.2.3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64-69页 |
5.2.4 杜邦分析法 | 第69-73页 |
5.3 对比样本整体上市绩效分析结论 | 第73页 |
5.3.1 中国联通整合重组上市短期市场绩效分析结论 | 第73页 |
5.3.2 中国联通整合重组上市长期经营绩效分析结论 | 第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案例的启示 | 第74-77页 |
6.1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绩效分析结论 | 第74-75页 |
6.1.1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短期市场绩效分析结论 | 第74页 |
6.1.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长期经营绩效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6.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的借鉴意义 | 第75-77页 |
6.2.1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对国企混改的借鉴意义 | 第75-76页 |
6.2.2 绿地集团借壳整体上市对房地产企业的借鉴意义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