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委托代理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激励与激励制度 | 第18-20页 |
2.1.1 激励 | 第18页 |
2.1.2 激励制度 | 第18-20页 |
2.2 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激励机制内容 | 第21-23页 |
2.3 我国公募基金常用的激励制度与措施 | 第23-26页 |
2.3.1 合伙人及合伙人制度 | 第23-24页 |
2.3.2 投资工作室制度 | 第24-25页 |
2.3.3 股份转让 | 第25页 |
2.3.4 员工直接持股计划 | 第25-26页 |
第三章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的现状 | 第26-38页 |
3.1 GF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1.1 GF公司的股东变动情况 | 第26页 |
3.1.2 GF基金的经营状况 | 第26-28页 |
3.2 GF公司的基金经理在职情况 | 第28-34页 |
3.2.1 基金经理的年龄和学历分布 | 第28-30页 |
3.2.2 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 | 第30-34页 |
3.3 GF公司现有基金经理的激励制度设计 | 第34-38页 |
3.3.1 岗位工资制 | 第35页 |
3.3.2 绩效工资制 | 第35-36页 |
3.3.3 业绩收益分享 | 第36-38页 |
第四章 GF公司现有基金经理激励制度实施 | 第38-53页 |
4.1 实施效果 | 第38-44页 |
4.1.1 实施过程 | 第38-40页 |
4.1.2 实施业绩 | 第40-44页 |
4.2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的不足 | 第44-49页 |
4.2.1 促使基金经理目标短期化 | 第44-45页 |
4.2.2 滋养基金经理舞弊行为 | 第45页 |
4.2.3 缺乏长期有效激励 | 第45-48页 |
4.2.4 缺乏科学薪酬标准 | 第48-49页 |
4.3 GF公司现有基金经理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4.3.1 管理层决策风格受控股股东影响较深 | 第49-50页 |
4.3.2 对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依赖 | 第50-51页 |
4.3.3 薪酬管理水平的局限性 | 第51页 |
4.3.4 受到法律政策约束较多 | 第51-53页 |
第五章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的优化建议 | 第53-67页 |
5.1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 第53-54页 |
5.1.1 优化的目标 | 第53页 |
5.1.2 优化的原则 | 第53-54页 |
5.2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的优化措施 | 第54-65页 |
5.2.1 注重内外部公平性 | 第54-55页 |
5.2.2 完善调和型薪酬组合 | 第55-57页 |
5.2.3 实行股权激励方式 | 第57-65页 |
5.2.4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 第65页 |
5.3 GF公司基金经理激励制度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65-67页 |
5.3.1 实施激励预算长效机制 | 第65-66页 |
5.3.2 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机制 | 第66页 |
5.3.3 构建良好的内部沟通渠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