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市政府绩效审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1 文献法 | 第17-18页 |
1.5.2 调查法 | 第18页 |
1.5.3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1.6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政府绩效审计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3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B市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 第24-33页 |
3.1 B市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1 B市政府绩效审计开展情况的统计 | 第24-25页 |
3.1.2 B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5-28页 |
3.2 B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3.2.1 案例背景资料 | 第28页 |
3.2.2 实施审计 | 第28-29页 |
3.2.3 审计工作结果 | 第29-30页 |
3.3 B市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 | 第30页 |
3.3.2 缺乏相对独立性 | 第30-31页 |
3.3.3 绩效评价标准模糊 | 第31页 |
3.3.4 绩效审计开展不充分 | 第31页 |
3.3.5 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 第31页 |
3.3.6 审计方法陈旧 | 第31-32页 |
3.3.7 审计结果的整改、反馈不高 | 第32-33页 |
第4章 B市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4.1 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 第33页 |
4.2 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不完善 | 第33页 |
4.3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33-34页 |
4.4 对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4.5 审计人员专业性水平不高 | 第35-36页 |
4.5.1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 第35页 |
4.5.2 综合判断能力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4.5.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36页 |
4.6 审计技术方法单一 | 第36页 |
4.7 审计公告制度不完善 | 第36-37页 |
第5章 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4页 |
5.1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 | 第37-40页 |
5.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 | 第37-38页 |
5.1.2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征 | 第38-39页 |
5.1.3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特征 | 第39-40页 |
5.2 美英瑞政府绩效审计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第40-41页 |
5.2.1 审计机构独立于政府或行政部门 | 第40页 |
5.2.2 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 第40-41页 |
5.2.3 规范的绩效评价标准 | 第41页 |
5.2.4 复合型的审计人员 | 第41页 |
5.3 国内先进个案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44页 |
5.3.1 充实审计内容 | 第42页 |
5.3.2 加强培训促进交流 | 第42-43页 |
5.3.3 増强审计透明度 | 第43-44页 |
第6章 提升B市政府绩效审计效能的对策 | 第44-49页 |
6.1 完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制度 | 第44-45页 |
6.2 优化绩效审计体制 | 第45页 |
6.3 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 第45-46页 |
6.4 强化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 第46页 |
6.5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第46-47页 |
6.5.1 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 第46页 |
6.5.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 第46-47页 |
6.5.3 整合人力资源 | 第47页 |
6.6 创新审计方法 | 第47-48页 |
6.7 加强审计督查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7.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