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4 论文的创新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 | 第13-14页 |
2.3 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 第14-16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 第16-25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16页 |
3.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风险表现 | 第16-21页 |
3.2.1 第三方支付 | 第17-18页 |
3.2.2 P2P网络借贷 | 第18-20页 |
3.2.3 众筹融资 | 第20-21页 |
3.3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 | 第21-25页 |
3.3.1 信息科技风险 | 第21-22页 |
3.3.2 混业经营风险 | 第22-23页 |
3.3.3 扩散风险 | 第23-24页 |
3.3.4 长尾风险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评价 | 第25-36页 |
4.1 目标模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4.2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26-35页 |
4.2.1 基本步骤 | 第26-30页 |
4.2.2 实证分析 | 第30-35页 |
4.3 综合评价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现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及其不足 | 第36-41页 |
5.1 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 第36-38页 |
5.2 监管的不足 | 第38-41页 |
第六章 防范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的监管对策 | 第41-47页 |
6.1 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防范混业经营风险 | 第41-44页 |
6.2 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 第44页 |
6.3 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防范扩散风险 | 第44-45页 |
6.4 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防范长尾风险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