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高强度水凝胶及其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12-16页 |
1.2.1 高强度水凝胶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2 高强度水凝胶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高强度水凝胶在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4 高强度水凝胶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可降解水凝胶 | 第16-18页 |
1.3.1 水促降解(水解) | 第16-17页 |
1.3.2 酶促降解(酶解) | 第17-18页 |
1.4 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 | 第18-23页 |
1.4.1 3D打印墨水的制备 | 第18-20页 |
1.4.2 3D打印墨水流变学性能 | 第20-22页 |
1.4.3 3D打印水凝胶的凝胶化机理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高强度水凝胶 | 第25-36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2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物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 | 第27页 |
2.2.4 表征方法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3.1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0页 |
2.3.2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表面形貌 | 第30-31页 |
2.3.3 海藻酸钠与壳聚糖浓度对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孔隙率 | 第32-33页 |
2.3.5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水吸收率和溶胀比 | 第33-34页 |
2.3.6 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降解性能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氧化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2.2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物溶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3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 | 第38页 |
3.2.4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氧化 | 第38页 |
3.2.5 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3.1 氧化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41页 |
3.3.2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氧化前后表面形貌 | 第41-42页 |
3.3.3 高碘酸钠浓度对氧化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氧化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 第43-44页 |
3.3.5 高碘酸钠氧化对水凝胶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 | 第46-65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53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4.2.2 3D打印墨水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3 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 | 第49-50页 |
4.2.4 表征方法 | 第50-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4.3.1 壳聚糖含量对海藻酸钠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 | 第54-55页 |
4.3.3 壳聚糖含量对3D打印水凝胶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4 盐酸溶液浓度对3D打印水凝胶保真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5 壳聚糖含量对3D打印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6 不同内部结构的3D打印水凝胶溶胀性能 | 第60-61页 |
4.3.7 壳聚糖含量对3D打印水凝胶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8 3D打印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离子复合物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