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中心静脉导管 | 第13-16页 |
1.1.1 血管导管的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1.1.2 血管导管相关血栓 | 第14-15页 |
1.1.3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 第15-16页 |
1.2 聚氨酯抗凝血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亲水性聚合物表面改性聚氨酯 | 第16页 |
1.2.2 两性离子聚合物表面改性聚氨酯 | 第16-17页 |
1.2.3 生物活性分子表面改性聚氨酯 | 第17-18页 |
1.3 聚氨酯抗菌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抗黏附聚氨酯 | 第18-19页 |
1.3.2 杀菌聚氨酯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意义、思路 | 第20-22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叠氮化肝素表面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22-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对叠氮苯甲酸合成 | 第23页 |
2.1.3 叠氮化肝素的合成 | 第23-24页 |
2.1.4 叠氮化肝素表面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 测试与表征 | 第25-27页 |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25页 |
2.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核磁表征(1H-NMRand13C-NMR) | 第25页 |
2.2.3 紫外光谱表征 | 第25-26页 |
2.2.4 茚三酮染色法测定肝素分子上的胺基含量 | 第26页 |
2.2.5 紫外标准曲线法测定叠氮化肝素分子上的叠氮基团含量 | 第26页 |
2.2.6 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定叠氮化肝素改性聚氨酯的表面接枝密度 | 第26-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对叠氮苯甲酸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2.3.1.1 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1.2 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叠氮化肝素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2.3.2.1 肝素分子上胺基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页 |
2.3.2.2 叠氮化肝素上的叠氮基团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3.2.3 叠氮化肝素的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3.3 叠氮化肝素表面改性聚氨酯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4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叠氮化肝素表面改性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 | 第34-5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3.2 材料测试 | 第35-38页 |
3.2.1 水接触角测试(WCA) | 第35页 |
3.2.2 表面Zeta电位测试 | 第35页 |
3.2.3 表面蛋白吸附测试 | 第35-36页 |
3.2.4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测试(QCM) | 第36页 |
3.2.5 血液相容性测试 | 第36-38页 |
3.2.5.1 血小板黏附 | 第37页 |
3.2.5.2 溶血率测试 | 第37页 |
3.2.5.3 血浆复钙时间测试(PRT) | 第37页 |
3.2.5.4 抗凝血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3.2.6 细胞毒性测试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3.1 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2 表面Zeta电位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3 表面蛋白吸附测试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3.4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测试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3.5 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3.3.5.1 血小板黏附测试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3.5.2 溶血率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5.3 血浆复钙时间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5.4 抗凝血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3.6 细胞毒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 结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功能化改性的合成研究 | 第50-5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4.1.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50-51页 |
4.1.3 胺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51-52页 |
4.1.4 叠氮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52-53页 |
4.2 材料测试与表征 | 第53页 |
4.2.1 氧化石墨烯在溶剂中分散稳定性测试 | 第53页 |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53页 |
4.2.3 拉曼散射光谱表征(Raman) | 第53页 |
4.2.4 X射线衍射结晶表征(XRD) | 第53页 |
4.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4.3.1 氧化石墨烯的稳定性 | 第53-54页 |
4.3.2 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3.3 拉曼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3.4 XRD测试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5 XPS测试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表面改性聚氨酯的抗菌及抗凝性能研究 | 第59-7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5.1.2 氧化石墨烯表面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59-60页 |
5.2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的测试表征 | 第60-62页 |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60页 |
5.2.2 拉曼散射光谱表征(Raman) | 第60页 |
5.2.3 水接触角测试(WCA) | 第60页 |
5.2.4 表面Zeta电位测试 | 第60页 |
5.2.5 表面蛋白吸附测试 | 第60页 |
5.2.6 血液相容性测试 | 第60-61页 |
5.2.6.1 血小板黏附 | 第60页 |
5.2.6.2 溶血率测试 | 第60-61页 |
5.2.6.3 抗凝血性能 | 第61页 |
5.2.7 细胞相容性 | 第61页 |
5.2.8 抗菌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页 |
5.3.2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3.3 水接触角测试测试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3.4 表面Zeta电位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页 |
5.3.5 表面蛋白吸附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5.3.6 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3.6.1 血小板黏附 | 第65-66页 |
5.3.6.2 溶血率测试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3.6.3 抗凝血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3.7 细胞毒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3.8 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5.4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