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第12-18页 |
·孟子美学思想研究 | 第13-15页 |
·孟子《诗》学思想研究 | 第15页 |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相关出土文献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范围及《孟子》版本说明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大而化之"的思想智慧——对孟子文艺思想的系统考察 | 第21-97页 |
·"充实之谓美"——论孟子以"善信"为核心的道德审美思想 | 第22-43页 |
·心性与美 | 第22-24页 |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 第24-29页 |
·论孟子"充实之谓美"的道德审美思想的内涵 | 第29-33页 |
·孟子论美之存在形态 | 第33-40页 |
·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40-43页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论孟子以"养气"为核心的道德气论思想 | 第43-61页 |
·孟子道德气论思想的学术渊源及背景 | 第44-45页 |
·孟子道德气论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审美价值 | 第45-56页 |
·孟子道德气论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 第56-61页 |
·"以意逆志"与"知言""知人"——论孟子以文本诠释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 | 第61-81页 |
·"以意逆志" | 第62-77页 |
·"知言""知人" | 第77-81页 |
·"诗亡然后《春秋》作"——论孟子以"致用"为核心的诗学思想 | 第81-97页 |
·孟子的用诗实践与战国中期的诗学背景 | 第82-87页 |
·孟子以"致用"为核心的诗学阐释思想 | 第87-93页 |
·孟子诗学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历史贡献 | 第93-97页 |
第3章 出土文献与孟子文艺思想的再发现 | 第97-119页 |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与孟子文艺思想研究 | 第97-107页 |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概述 | 第97-99页 |
·论帛书《五行》篇"说"部为孟子所作 | 第99-102页 |
·帛书《五行》篇与孟子文艺思想再发现 | 第102-107页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孟子文艺思想研究 | 第107-113页 |
·《性自命出》"美情说"对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性自命出》"乐教"论与孟子的乐教思想 | 第109-112页 |
·《性自命出》"以气论性"、"习以养性"观对孟子的"养气"说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出土文献对孟子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13-119页 |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之于孟子文艺思想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14-115页 |
·地下之新材料——出土文献之于孟子文艺思想研究的史料意义 | 第115-117页 |
·二重证据法——出土文献之于孟子文艺思想研究的方法意义 | 第117-119页 |
第4章 孟子文艺思想的"经世致用"特征 | 第119-133页 |
·士与士人文化——孟子文艺思想"经世致用"特征的时代背景 | 第119-123页 |
·士与士的时代——"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 第120-121页 |
·孟子的主体意识与乌托邦精神 | 第121-123页 |
·从孟子建构儒家话语系统的实践看其文艺思想"经世致用"的特征 | 第123-133页 |
·孟子"好辩"的文化考察 | 第123-126页 |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孟子儒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 第126-129页 |
·从孟子对《诗》的应用看其文艺思想"经世致用"特征 | 第129-133页 |
第5章 孟子文艺思想的诗性特征 | 第133-172页 |
·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诗性文化传统 | 第133-141页 |
·中国古代诗性文化传统 | 第133-137页 |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 第137-141页 |
·孟子文艺思想的诗性特征 | 第141-168页 |
·"以己度物"——孟子文艺思想的诗性思维 | 第141-152页 |
·"言有象,辞有比"——孟子文艺思想的诗性言说 | 第152-168页 |
·孟子文艺思想诗性特征成因 | 第168-172页 |
·中国古代诗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汉语言文字及语法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宗法社会现实的影响 | 第170页 |
·论辩的需要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