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 第15-22页 |
2.1 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5-17页 |
2.1.1 意识形态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16-17页 |
2.1.3 意识形态的特点 | 第17页 |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 第17-20页 |
2.2.1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 第18-19页 |
2.2.3 意识形态安全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研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 第20-22页 |
2.3.1 党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 | 第20页 |
2.3.2 党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 第20-21页 |
2.3.3 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 第21-22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理论依据 | 第22-29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 | 第22-24页 |
3.1.1 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概念 | 第22-23页 |
3.1.2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 第23页 |
3.1.3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 第23页 |
3.1.4 意识形态是受制于现实经济关系的“观念上层建筑” | 第23-24页 |
3.2 列宁论意识形态 | 第24-26页 |
3.2.1 科学的意识形态 | 第24页 |
3.2.2 阶级斗争是意识形态问题的立足点 | 第24-25页 |
3.2.3 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 | 第25页 |
3.2.4 意识形态的灌输原理 | 第25-26页 |
3.3 毛泽东论意识形态安全 | 第26-29页 |
3.3.1 关于新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 | 第26页 |
3.3.2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26-27页 |
3.3.3 开展整风运动是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途径 | 第27页 |
3.3.4 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 | 第27页 |
3.3.5 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条件 | 第27-29页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9-38页 |
4.1 邓小平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论述 | 第29-31页 |
4.1.1 对建国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经验总结 | 第29-30页 |
4.1.2 要求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 第30页 |
4.1.3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 第30页 |
4.1.4 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第30-31页 |
4.1.5 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平演变思潮进行坚决斗争 | 第31页 |
4.2 江泽民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继承和丰富 | 第31-33页 |
4.2.1 提出“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 | 第31-32页 |
4.2.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32页 |
4.2.3 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 第32-33页 |
4.3 胡锦涛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发展 | 第33-35页 |
4.3.1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第33-34页 |
4.3.2 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 | 第34页 |
4.3.3 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 第34-35页 |
4.4 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论断 | 第35-38页 |
4.4.1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 第35页 |
4.4.2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 第35-36页 |
4.4.3 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6页 |
4.4.4 意识形态的党性与人民性 | 第36-37页 |
4.4.5 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 第37-38页 |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经验 | 第38-46页 |
5.1 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38-40页 |
5.1.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38页 |
5.1.2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活力 | 第38-39页 |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并存,增强意识形态的整合力 | 第39页 |
5.1.4 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 第39-40页 |
5.2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 | 第40-41页 |
5.2.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始终不能动摇 | 第40页 |
5.2.2 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作用 | 第40-41页 |
5.2.3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 | 第41页 |
5.2.4 坚持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 第41页 |
5.3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 第41-43页 |
5.3.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第42页 |
5.3.2 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 | 第42页 |
5.3.3 加强对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 第42-43页 |
5.3.4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第43页 |
5.4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3-44页 |
5.4.1 把意识形态的新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 第43-44页 |
5.4.2 重视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 第44页 |
5.4.3 不断改进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4页 |
5.5 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 | 第44-46页 |
5.5.1 科学对待多样意识形态 | 第45页 |
5.5.2 建立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民主对话机制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