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9页 |
1.1 建立区域空间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1-12页 |
1.1.1 社会发展对区域空间秩序的迫切需求 | 第11页 |
1.1.2 区域空间秩序破碎的严峻问题 | 第11-12页 |
1.2 西方区域思想的逐渐勃兴 | 第12-19页 |
1.2.1 古代空间秩序思想的展拓 | 第12-14页 |
1.2.2 近现代区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19页 |
1.3 中国古代区域空间秩序营建的丰富经验 | 第19-23页 |
1.3.1 中国古代区域空间秩序营建的丰富经验 | 第19-20页 |
1.3.2 中国古代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题目释义:中国都城人居建设的地区设计传统 | 第23-2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经世”思想与问题史学 | 第25-26页 |
1.5.2 案例研究 | 第26页 |
1.5.3 复杂问题有限求解 | 第26-27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第2章 案例选取与界定:秦汉隋唐时期的长安地区 | 第29-69页 |
2.1 秦汉隋唐时期的长安地区的重要地位 | 第29-31页 |
2.1.1 长安地区是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 | 第29-30页 |
2.1.2 秦汉隋唐时期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根基性的地位 | 第30-31页 |
2.2 秦汉隋唐时期长安地区自然地理与行政建置概况 | 第31-42页 |
2.2.1 以都城为中心的两级地理单元 | 第32-37页 |
2.2.2 拱卫都城的两级行政建置 | 第37-42页 |
2.3 从人的活动出发,界定长安地区的空间范围 | 第42-60页 |
2.3.1 区域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生活场所 | 第42-43页 |
2.3.2 秦都咸阳地区:距都城核心区 60 里内为帝王活动密集区 | 第43-46页 |
2.3.3 西汉长安地区:距城百里内为帝王活动密集区 | 第46-48页 |
2.3.4 隋唐长安地区:距城 60 里内为各阶层活动密集区 | 第48-59页 |
2.3.5 本文界定的长安地区空间范围:小都城地区,60 里内为研究重点 | 第59-60页 |
2.4 秦汉隋唐时期长安城市和区域空间研究综述 | 第60-69页 |
2.4.1 历史文献 | 第60-62页 |
2.4.2 考古成果 | 第62-64页 |
2.4.3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 第64-67页 |
2.4.4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 第67-69页 |
第3章 秦汉之宏构铺设 | 第69-108页 |
3.1 秦汉时期长安地区空间秩序营建的时代背景与需求 | 第69-72页 |
3.1.1 前所未有的天下一统与前所未有的天下之都 | 第69-72页 |
3.1.2 塑造与天下之都地位相匹配的空间形象 | 第72页 |
3.2 基于辨方正位的区域轴线体系 | 第72-91页 |
3.2.1 秦咸阳、汉长安的区域轴线体系 | 第72-77页 |
3.2.2 依核心建筑而立中定向 | 第77-80页 |
3.2.3 以自然或人工标志作为参照 | 第80-85页 |
3.2.4 以感官为标准建立联系 | 第85-89页 |
3.2.5 在既有基础上调适增华 | 第89-91页 |
3.2.6 联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域轴线体系 | 第91页 |
3.3 基于象天思想的区域空间格局 | 第91-108页 |
3.3.1 秦汉都城地区的象天之举 | 第91-93页 |
3.3.2 以极庙象征天极,确立地区中心 | 第93-95页 |
3.3.3 以“五宫”格局重新定位、展拓既有建设 | 第95-103页 |
3.3.4 汉承秦制,在小尺度上应用象天思想 | 第103-106页 |
3.3.5 融合精神内涵与物质空间的区域空间格局 | 第106-108页 |
第4章 隋唐之全面充实 | 第108-154页 |
4.1 隋唐时期长安地区空间秩序营建的时代背景与需求 | 第108-112页 |
4.1.1 大碰撞、大交融之后的再统一与多元文化汇聚的大都市 | 第108-112页 |
4.1.2 为繁荣而多元的社会文化提供空间平台 | 第112页 |
4.2 隋唐长安地区空间秩序营建中对前代遗产的扬弃 | 第112-117页 |
4.2.1 隋初长安地区的发展基础:战乱破坏,遗迹犹存 | 第113-114页 |
4.2.2 历史遗存的修葺与利用 | 第114页 |
4.2.3 地区轴线的传承与演化 | 第114-116页 |
4.2.4 象天思想的流传与式微 | 第116-117页 |
4.3 对区域空间重要节点的全面控制:据营高敞 | 第117-139页 |
4.3.1 隋唐长安地区人居营建中对高敞的追求 | 第117-121页 |
4.3.2 择取地区高处的宏观选址 | 第121-125页 |
4.3.3 追求视线开敞的微观选址 | 第125-133页 |
4.3.4 注重高下配合的建筑群布局 | 第133-137页 |
4.3.5 人文点染与制度保障 | 第137-138页 |
4.3.6 通过局部经营实现整体控制的地区重要空间节点经营 | 第138-139页 |
4.4 对地区环境的整体保护:保育地区 | 第139-154页 |
4.4.1 中国古代爱惜资源,珍视环境的传统 | 第139-140页 |
4.4.2 拱卫都城的“自然保护区” | 第140-147页 |
4.4.3 区域尺度的绿化体系 | 第147-150页 |
4.4.4 地区整体的保护政策 | 第150-152页 |
4.4.5 兼顾利用与保护的地区环境保育 | 第152-154页 |
第5章 从长安地区看中国古代都城地区设计的规律、实施主体与动因 | 第154-177页 |
5.1 空间性规律:大尺度复杂系统中的空间纲领 | 第154-159页 |
5.1.1 建立自然结构、文化结构与人工建设融合的网络体系,维护地区环境基底,控制总体秩序 | 第155-156页 |
5.1.2 在网络节点经营不同尺度的重要人居单元,衔接各空间层次 | 第156-158页 |
5.1.3 大尺度复杂系统中的空间纲领 | 第158-159页 |
5.2 时间性规律:长时段、持续性的生成过程 | 第159-165页 |
5.2.1 空间秩序的持续生长与观念方法的世代相承 | 第160-163页 |
5.2.2 各时代建设重点与思想方法的更新演化 | 第163-164页 |
5.2.3 长时段、连续性的生成过程 | 第164-165页 |
5.3 实施主体:政府主导、社会经营 | 第165-167页 |
5.3.1 中央政府主导 | 第165-166页 |
5.3.2 社会共同经营 | 第166-167页 |
5.4 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地区物质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 第167-177页 |
5.4.1 一以贯之的经济基础:以农为本 | 第168-171页 |
5.4.2 持之以恒的认识论:以整体观为主导 | 第171-174页 |
5.4.3 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从展拓到充实 | 第174-175页 |
5.4.4 逐渐演化的主流文化:从定于一尊到人文荟萃 | 第175页 |
5.4.5 融入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地区设计 | 第175-177页 |
第6章 当代地区空间秩序的复萌 | 第177-213页 |
6.1 当代地区设计失落、空间秩序混乱的原因 | 第177-180页 |
6.1.1 社会主流认识论中整体观的丧失 | 第178页 |
6.1.2 地区发展现实的剧烈古今之变 | 第178-180页 |
6.2 历史经验为当代建设提供借鉴的可能途径 | 第180-183页 |
6.2.1 重树整体观,重寻地区空间纲领 | 第180页 |
6.2.2 以现实需求为驱动力,实现地区设计空间规律的演进 | 第180-181页 |
6.2.3 基于历史经验的当代地区设计模式设想 | 第181-183页 |
6.3 西安地区空间秩序复萌的设想 | 第183-198页 |
6.3.1 西安地区发展关键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 第183-186页 |
6.3.2 保护和展示区域文化遗产片区和历史轴线,继承地区文化结构 | 第186-191页 |
6.3.3 基于地区自然结构,创立新的山水轴线,形成地区空间结构的新主干 | 第191-194页 |
6.3.4 在文化结构、山水轴线与城镇网络的交汇处,形成规模适中、空间集约的新片区 | 第194-196页 |
6.3.5 保护精华农田,建设基于河流廊道的区域生态网络 | 第196-198页 |
6.4 当代首都地区空间秩序复萌的设想 | 第198-213页 |
6.4.1 北京地区历史上的整体区域空间秩序 | 第198-201页 |
6.4.2 当代首都地区空间秩序营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01-203页 |
6.4.3 保护、展示和发展“京城‐京郊‐京畿”层层嵌套的区域文化结构 | 第203-208页 |
6.4.4 利用地区自然结构,建设扇状展开的区域生态网络与国家公园体系 | 第208-210页 |
6.4.5 在文化结构与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尺度的人居单元 | 第210-21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13-218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213-216页 |
7.1.1 将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的尺度扩展至区域,挖掘秦汉隋唐时期长安地区的地区设计成就 | 第213-214页 |
7.1.2 基于人居环境的层次观,从地区设计的视角获取对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空间布局的新认识 | 第214页 |
7.1.3 运用人居科学理论,提炼中国古代都城地区设计的规律、实施主体与动因 | 第214-215页 |
7.1.4 基于整体观重建,以时代需求为驱动,建构基于历史经验的当代地区空间秩序复萌模式 | 第215-216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16-218页 |
7.2.1 时空维度的完整性不足 | 第216页 |
7.2.2 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考虑不足 | 第216-217页 |
7.2.3 对当代西安地区和北京地区的规划实践不足 | 第217-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3页 |
附录 A 隋京兆郡、唐京兆府(雍州)沿革 | 第233-235页 |
附录 B 西汉关中行宫 | 第235-240页 |
附录 C 唐代关中行宫 | 第240-242页 |
附录 D 从《全唐诗》中御制诗发生地点看皇室贵族游憩场所的分布 | 第242-246页 |
附录 E 唐代关中帝陵 | 第246-247页 |
附录 F 唐代长安周边园林别业 | 第247-251页 |
附录 G 唐代终南山寺观 | 第251-253页 |
附录 H 秦都咸阳极庙位置猜想与考证 | 第253-256页 |
附录 I 宋及以前古文献中对高敞之地的记述 | 第256-259页 |
附录 J 唐诗所记长安高点的观眺之景 | 第259-262页 |
附录 K 唐诗中所描绘的曲江远眺所见多层次景观 | 第262-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