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理论价值 | 第17-19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1.2.1 政治社会化的源流 | 第20-21页 |
1.2.2 政治社会化的“早衰”和“复兴” | 第21-23页 |
1.2.3 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 | 第23-24页 |
1.2.4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 第24-26页 |
1.2.5 几个新兴的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 第26-27页 |
1.3 研究构想 | 第27-30页 |
1.3.1 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和基本构想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9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9-30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30-37页 |
1.4.1 结构方程模型及研究步骤 | 第30-35页 |
1.4.2 其他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37-67页 |
2.1 政治社会化 | 第37-41页 |
2.1.1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 第37-38页 |
2.1.2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 第38-39页 |
2.1.3 政治社会化的分类 | 第39-41页 |
2.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 第41-52页 |
2.2.1 有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 | 第41-43页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践 | 第43-50页 |
2.2.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 | 第50-52页 |
2.3 全球化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 第52-67页 |
2.3.1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 | 第52-54页 |
2.3.2 全球化的家庭 | 第54-57页 |
2.3.3 全球化的朋辈群体 | 第57-59页 |
2.3.4 全球化的全媒体格局 | 第59-63页 |
2.3.5 全球化的政治生态 | 第63-6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与检验 | 第67-101页 |
3.1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67-69页 |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69-70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69页 |
3.2.2 数据采集 | 第69-70页 |
3.2.3 分析工具 | 第70页 |
3.3 潜在变量指标选择 | 第70-73页 |
3.4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 第73页 |
3.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因潜在变量、外因潜在变量结果 | 第73-80页 |
3.5.1 内因潜在变量结果 | 第73-75页 |
3.5.2 外因潜在变量结果 | 第75-80页 |
3.6 测量模型的拟合 | 第80-88页 |
3.6.1 对于内因潜在变量进行测量模型的拟合 | 第80-82页 |
3.6.2 对于外因潜在变量进行测量模型的拟合 | 第82-88页 |
3.7 结构模型拟合 | 第88-91页 |
3.8 竞争性模型的选择 | 第91-96页 |
3.9 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96-98页 |
3.9.1 效度分析 | 第96-97页 |
3.9.2 信度分析 | 第97-98页 |
3.10 各潜在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外因潜在变量分析 | 第101-157页 |
4.1 高校政治教育 | 第101-118页 |
4.1.1“政治类课程”与政治认知图式 | 第101-105页 |
4.1.2 “校园政治参与”与政治观见习 | 第105-109页 |
4.1.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人格塑造 | 第109-112页 |
4.1.4 “校园文化”和文化浸润 | 第112-114页 |
4.1.5 “全员育人”与人际转移 | 第114-117页 |
4.1.6 小结 | 第117-118页 |
4.2 家庭政治遗传 | 第118-126页 |
4.2.1 “父母的政治关注”与家庭政治观 | 第119-120页 |
4.2.2 “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的亲疏关系”、“父母海外教育经历”与政治观的代际传递 | 第120-123页 |
4.2.3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职业类型”与家庭政治动机 | 第123-126页 |
4.2.4 小结 | 第126页 |
4.3 朋辈群体政治影响 | 第126-139页 |
4.3.1 朋辈群体政治角色期待 | 第127-132页 |
4.3.2 “对朋辈的评价”与政治角色认同 | 第132-135页 |
4.3.3 创新朋辈教育,完善大学生政治角色定位 | 第135-139页 |
4.3.4 小结 | 第139页 |
4.4 政治生态 | 第139-157页 |
4.4.1 国家能力 | 第139-143页 |
4.4.2 政府工作 | 第143-147页 |
4.4.3 重大事件 | 第147-149页 |
4.4.4 民族文化 | 第149-151页 |
4.4.5 社会团体 | 第151-156页 |
4.4.6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中介变量及内因潜在变量分析 | 第157-189页 |
5.1 全媒体政治传播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中介”作用 | 第157-170页 |
5.1.1 大学生媒体使用现状 | 第157-160页 |
5.1.2 新媒体政治舆论影响 | 第160-164页 |
5.1.3 媒体道德与公信力 | 第164-166页 |
5.1.4 培育大学生媒体素养 | 第166-168页 |
5.1.5 从结构方程模型看全媒体的“中介”效应 | 第168-170页 |
5.1.6 小结 | 第170页 |
5.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知分析 | 第170-183页 |
5.2.1 国家认同 | 第171-173页 |
5.2.2 政党情感 | 第173-175页 |
5.2.3 价值取向 | 第175-177页 |
5.2.4 政治知识掌握 | 第177-178页 |
5.2.5 政治制度认同 | 第178-183页 |
5.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 | 第183-189页 |
5.3.1 政治参与兴趣 | 第183-185页 |
5.3.2 政治效能感 | 第185-187页 |
5.3.3 行为参与、话语参与、网络参与 | 第187-189页 |
第六章 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体系 | 第189-203页 |
6.1 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进程圈”体系 | 第190-201页 |
6.1.1 以“自构”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 | 第190-194页 |
6.1.2 以“他构”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 | 第194-198页 |
6.1.3 “双进程圈”的互构 | 第198-200页 |
6.1.4 将“双进程圈”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 | 第200-20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4页 |
附录 | 第214-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