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调查与观测论文--调查及观测方法论文

东中国海遥感叶绿素数据重构方法及其多尺度变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20页
        1.1.1 东中国海基本物理环境第12-14页
        1.1.2 海洋叶绿素及相关物理要素的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3 卫星遥感海洋水温水色的优势和发展第16-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6页
        1.2.1 东中国海叶绿素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1.2.2 生态数值模型研究现状第25-26页
    1.3 研究中拟解决问题和技术路线第26-27页
    1.4 本文组织结构第27-28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28-30页
第二章 遥感数据重构方法研究第30-51页
    2.1 传统数据重构方法第30-33页
        2.1.1 最优插值法(OI)第30-32页
        2.1.2 其他插值方法第32-33页
    2.2 DINEOF 数据重构方法第33-36页
        2.2.1 基本方法描述第33-34页
        2.2.2 Multivariate DINEOF第34-35页
        2.2.3 DINEOF 方法的优点第35-36页
    2.3 DINEOF‐OI 数据重构方法研究第36-48页
        2.3.1 算法综述第37-38页
        2.3.2 参考要素数据集映射重构第38-39页
        2.3.3 经优化计算效率的 DINEOF 数据重构第39-41页
        2.3.4 重构数据的二次订正第41-43页
        2.3.5 空间最优插值订正第43-44页
        2.3.6 时空交叉权重分配第44-45页
        2.3.7 DINEOF‐OI 方法数据重构对比算例第45页
        2.3.8 二次订正第45-48页
    2.4 小结第48-51页
第三章 东中国海遥感水温水色数据产品的重构实验第51-71页
    3.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第51-57页
        3.1.1 卫星遥感资料来源第51-53页
        3.1.2 原始资料分析和预处理第53-57页
    3.2 CHL‐A 重构设计试验第57-59页
        3.2.1 设计重构方案第57页
        3.2.2 设计试验结果与讨论第57-59页
    3.3 重构结果和分析评价第59-69页
        3.3.1 重构结果第59-65页
        3.3.2 重构模态的分布第65-69页
    3.4 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叶绿素浓度和相关环境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第71-88页
    4.1 数据说明第72页
    4.2 海表面叶绿素时空分布特征第72-82页
        4.2.1 全海域时空分布特征第72-76页
        4.2.2 各海区时空分布特征第76-82页
    4.2 相关环境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第82-86页
        4.3.1 海表温度的分布特征第82-84页
        4.3.2 风场的分布特征第84-86页
    4.4 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叶绿素浓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机制探讨第88-120页
    5.1 数据和方法第88-90页
    5.2 叶绿素浓度和相应物理参数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第90-94页
    5.3 影响因子分析第94-103页
        5.3.1 季节变化的调控因子第95-98页
        5.3.2 季节内变化的调控因子第98-102页
        5.3.3 年际变化的调控因子第102-103页
    5.4 台风过程对东中国海叶绿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第103-110页
        5.4.1 前人相关研究第103-104页
        5.4.2 一次台风过程对叶绿素的影响第104-110页
    5.5 渤海大风对海表叶绿素的影响第110-118页
        5.5.1 季节性大风第111-115页
        5.5.2 季节内大风过程(天气过程)对叶绿素的影响第115-118页
    5.6 小结第118-12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120-122页
    6.1 结论第120-121页
    6.2 展望第121-122页
附录 1 : 东中国海动力学模型第122-143页
    1.1 ROMS 动力学模型简介第122-128页
        1.1.1 动力和热力学方程第122-124页
        1.1.2 S 坐标系统第124-127页
        1.1.3 湍闭合方案第127-128页
    1.2 模型配置第128-129页
    1.3 模型验证第129-137页
    1.4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第137-143页
        1.4.1 潮流特征第137-139页
        1.4.2 温度场模拟结果第139-141页
        1.4.3 盐度场模拟结果第141-143页
附录 2:海洋生态模型第143-154页
    2.1 模型配置第143-144页
    2.2 模型结构第144-145页
    2.3 模型控制方程组第145-148页
    2.4 模型中的生态参数第148-152页
    2.5 渤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年变化过程第152-154页
附图第154-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个人简历第17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
下一篇: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活性菌及其对功率密度曲线回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