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纯电动汽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电动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12-14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纯电动车动力系统参数的匹配 | 第15-23页 |
2.1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结构 | 第15页 |
2.2 两后轮独立驱动的轮毂电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分析 | 第15-17页 |
2.3 动力系统参数的匹配 | 第17-22页 |
2.3.1 驱动电机的选择原因和参数匹配 | 第17-20页 |
2.3.2 动力电池的选择和参数匹配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纯电动车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 第23-39页 |
3.1 纯电动车动力装置特性 | 第23-25页 |
3.2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分析 | 第25-31页 |
3.2.1 驱动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3.2.2 起车模式和行车模式驱动策略的分析 | 第27-28页 |
3.2.3 加减速输入输出关系 | 第28-29页 |
3.2.4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系统结构图 | 第29-31页 |
3.3 纯电动车能量控制策略的分析 | 第31-38页 |
3.3.1 纯电动车能量管理策略 | 第31页 |
3.3.2 纯电动车整车能量流向分析 | 第31-33页 |
3.3.3 能量控制管理的问题 | 第33-34页 |
3.3.4 整车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 第34-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纯电动车制动回能控制 | 第39-50页 |
4.1 纯电动车制动回能系统简介 | 第39-44页 |
4.1.1 制动回能系统的技术要求以及约束条件 | 第40页 |
4.1.2 回能制动的模式 | 第40-41页 |
4.1.3 制动力分配原则 | 第41-42页 |
4.1.4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操作方式 | 第42-43页 |
4.1.5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的分类 | 第43-44页 |
4.2 制动能量回收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4.3 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5-46页 |
4.3.1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5-46页 |
4.4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 | 第46-49页 |
4.4.1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流程 | 第46-47页 |
4.4.2 电气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分配比例的确定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纯电动车的系统建模与性能仿真 | 第50-65页 |
5.1 ADVISOR2002 仿真软件介绍 | 第50-55页 |
5.1.1 ADVISOR2002 系统结构 | 第50-51页 |
5.1.2 ADVISOR的文件命名规则 | 第51页 |
5.1.3 ADVISOR界面简介 | 第51-55页 |
5.2 ADVISOR仿真方法 | 第55-56页 |
5.3 纯电动车的仿真仿真模型 | 第56-61页 |
5.3.1 纯电动车的整车动力学Simulink模型 | 第56-57页 |
5.3.2 电动机的Simulink的模型 | 第57-58页 |
5.3.3 蓄电池的Simulink模型 | 第58页 |
5.3.4 能量管理模型 | 第58-59页 |
5.3.5 制动能量回收的Simulink模型 | 第59-60页 |
5.3.6 非制动能量回收的Simulink模型 | 第60-61页 |
5.4 仿真结果 | 第61-64页 |
5.4.1 仿真结果 | 第61-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