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关于定向增发的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1.2.2 关于利益输送的文献回顾 | 第16-18页 |
1.2.3 关于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文献回顾 | 第18-19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21-23页 |
2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基本分析 | 第23-3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定向增发 | 第23页 |
2.1.2 利益输送 | 第23-24页 |
2.2 定向增发中利益输送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页 |
2.2.3 掏空理论 | 第25-26页 |
2.3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主要模式 | 第26-27页 |
2.3.1 项目融资型 | 第26页 |
2.3.2 资产注入型 | 第26-27页 |
2.3.3 引入战略投资者型 | 第27页 |
2.3.4 并购重组型 | 第27页 |
2.4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常见的利益输送的方式 | 第27-30页 |
2.4.1 操纵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 | 第28页 |
2.4.2 定向增发中注入劣质资产 | 第28-29页 |
2.4.3 定向增发中的减持套现行为 | 第29页 |
2.4.4 操纵内幕信息 | 第29-30页 |
2.5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危害 | 第30-31页 |
2.5.1 侵蚀中小股东利益 | 第30页 |
2.5.2 影响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 第30-31页 |
3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案例介绍 | 第31-38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31-34页 |
3.1.1 北京银行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3.1.2 北京银行股权结构 | 第33-34页 |
3.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事件基本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事件的特征 | 第34-36页 |
3.2.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实施过程 | 第36-37页 |
3.2.3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对象及结果 | 第37-38页 |
4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案例分析 | 第38-59页 |
4.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背后的利益输送动机分析 | 第38-39页 |
4.1.1 内部融资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需求 | 第38-39页 |
4.1.2 利益协同效应的提升需求 | 第39页 |
4.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行为表现 | 第39-49页 |
4.2.1 定向增发折价行为分析 | 第40-44页 |
4.2.2 基准日股价打压行为分析 | 第44-45页 |
4.2.3 定向增发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 第45-48页 |
4.2.4 定向增发后的分红行为分析 | 第48-49页 |
4.3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后果 | 第49-59页 |
4.3.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 | 第49-51页 |
4.3.2 定向增发前后的财务业绩比较 | 第51-59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9-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1.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补充资本充足率理由不充分 | 第59页 |
5.1.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后的利益输送主要形式为巨额分红 | 第59页 |
5.1.3 北京银行过多计提拨备覆盖导致预期收益降低 | 第59页 |
5.1.4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 第59-60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60-62页 |
5.2.1 完善定向增发定价机制 | 第60页 |
5.2.2 加强发行监管与相关信息披露 | 第60-61页 |
5.2.3 选择多元化再融资方式 | 第61-62页 |
5.2.4 明确事后追责机制 | 第6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